职场那些事儿丨区分“工作号”与“个人号”,就能区分工作和生活吗?

职场那些事儿丨区分“工作号”与“个人号”,就能区分工作和生活吗?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恒杨 2024-09-26 16:11

区分“工作号”与“个人号”,就能区分工作和生活吗?

随着入职季的到来,许多年轻人选择使用专门的工作微信号来区分工作和生活,以保护个人隐私并保持职业形象。然而,这种做法在实践中存在诸多不便,尽管分开账号看似简单,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专家认为,要实现真正的平衡,需要企业合理安排工作,关注员工生活状态,同时法律体系也需要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完善工时法律制度,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


区分生活与工作

很多职场人开设专门的“工作号”


“嘴上按时下班,实际回家加班”“在家还要回消息,歇着还要想工作”......这是不少劳动者对自己工作状态的吐槽。于是,在写字楼里、通勤路上,经常能看到带着两部手机上班的人。他们一边用私人手机浏览信息,和家人朋友聊天;一边应付工作手机上的信息,时不时地回两句语音。还有更“狠”一点儿的人,会把工作手机直接留在单位,下班后只带着生活手机回家,彻底回归个人世界,拥抱私人生活。


“用工作号对接工作,用生活号记录生活”,几乎是每个建立工作号的劳动者的初衷。今年7月刚刚进入零售行业的尹女士,使用单独的工作号已经两个多月了。她把工作的同事,以及工作中需要对接的对象,都加到了工作号上。尹女士坦言:“我在生活号上只发自己生活上的事儿。而在零售行业,经常会接触到其他公司的人,一旦加了微信,大多是为了拉业绩、拉客户而发信息。我既不想看他们的动态,也不想让他们看到我的动态。”


还有一些必须选择“双号”的职工,因为公司要求将工作内容发送朋友圈,让他们认为这是对工作外朋友的打扰,所以选择再建个工作账号,把工作的内容从生活中分离出去。


采访中很多年轻人谈到,建立工作号,可以让职场人更清楚地区分工作与生活。他们认为,建立工作号不仅将他们从工作压力中解放了出来,保留了分享生活的一片天地,而且有利于在工作中保持职业形象,同时也能保护个人隐私不受侵犯。


双号切换

也不是万全之策


建工作号可以把工作集中起来处理,优势显而易见,心态也不难理解,但这番操作实际上又能有多大用处呢?


不少受访者坦言,实际上,即便是两个微信号、两部手机,该回的信息不可能视而不见,会响起的电话还是会响起,需要完成的任务还得完成。再者说,强行设定的隔离,可能让心理清爽,可事实上也隔绝了生活圈与工作圈碰撞出火花的可能。


也不乏有人一早准备了俩号,小心谨慎地分组归类,结果发现工作圈并非洪水猛兽,切换账号的尴尬、徒增的焦虑与疲惫,远远大过所谓“形式隔离”的获得感。随着职场人的成长、工作情况的变化,也会产生新的问题,甚至重新陷入“失衡”的状态。


此外,网络信息与生活纷繁交织,很难区分。下班后完全“离线”,跟上班时完全不接触网络信息一样,几乎不可能。如果要建立两个号,下班后完全将工作号抛之脑后,显然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平衡工作与生活

要靠大家共同努力


实际上,没有谁愿意在几个账号间来回折腾,大部分职场人更渴望的,还是上班期间高效工作,下班后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生活跟空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关系管理学院的马亮教授认为,新生代年轻人更加注重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希望在工作与个人生活间界限分明,建立工作号更像是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此外,随着信息化水平逐日提升,一些职场人长期“下班不下线”,却拿不到应有的加班费,“隐形加班”问题也愈发突出。


高强度、快节奏的社会里,要避免网络时代的“超长待机”和不必要的碎片式消耗,仅靠职场人用“两号分割”,很难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上海蓝白律师事务所主任陆胤提到,《劳动法》并没有对弹性时间工作、自主脑力工作等劳动形态做出规定,八小时内、八小时外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他认为,这一方面给企业的工时管理增加了难度和风险,另一方面也给一些用人单位安排“隐形加班”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也给出相对建议,“希望相关立法部门进一步寻求司法创新,努力探索适应数字时代发展要求的劳动法律体系完善路径。要尽快完善工时法律制度,以适应新的工作形态和新经济的发展需要,赋予劳动者相应的‘离线休息权’。”


对企业来说,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关注员工的生活状态,“以人为本”才更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说到底,技术进步、通讯发达是为了解放人类。给足人文关怀,让职场人摆脱“休而不息”的困境,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心理才能更松弛、工作才能更高效。


责任编辑:朱兰英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