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故事|上海建工安装“兄弟连”:打造上海最大室内专业剧场最强“筋骨”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佳敏 发布时间:2023-02-08 14:59

摘要: 由12名精兵强将组成的安装“兄弟连”再度集结,回到工地。

前滩太古里旁,未来上海最大室内专业剧场——前滩信德文化中心项目建设已初具规模。

假期还未结束,上海建工安装集团第三工程公司驻该项目的负责人茅一峰的工作群,便响起了“期盼开工”的呼声。在工人正式返岗前,由12名精兵强将组成的安装“兄弟连”再度集结,回到工地,三年多来在这里奋斗过的点滴,又一次浮现他们眼前。

布线图垒起厚厚一叠

茅一峰带领的项目团队主要负责前滩信德文化中心综合机电安装工程,铺线、布管简单,却如同给人体打造毛细血管和神经系统,错综复杂又至关重要。为打造出最强“筋骨”,团队自我加压,个个都成了“强迫症”。

舞台声话布线无疑是机电安装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未来,这里将是全上海最大的室内专业剧场,3万平方米共有2500个观众座席。”声话项目工程师陈悦告诉记者,因为设计匹配了国际领先的电子混响和电声系统,要达到2500个座位同时享受完美一致音效的功能性,还要兼顾大量话筒和扬声器的美观性,更要考虑各类建筑材料的吸声特性,工程推进伊始,团队成员的头发就没少掉。

声话布线“藏”于屋顶,陈悦和团队天天要攀35米高的与天花板“面对面”。因为设计的特殊性,中央大片区域悬空无法布线。“这屋顶就好比一个操场,中间的‘足球草坪’因‘养护’不能踏足,我们的线管只好围着‘塑胶跑道’‘绕’,而且‘跑道’还是断开的。”陈悦告诉记者。

为了攻坚布线难题,很长一段时间里,安装“兄弟连”的成员们沉浸于音箱、硅箱、减速机等上百项专业设备和透声材料的研究中“无法自拔”,与顾问和施工团队反复切磋打磨,光绘制灯光和声话施工图就厚厚一叠,不仅为施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理论支撑,更为后期类似文化场馆建造积累了经验。


进程表铺满整个桌面

施工阶段,安装“兄弟连”的“强迫症”又“变本加厉”,丝毫误差也不放过。一次,某个空调检修口位置稍微有些偏,虽不影响日常使用,但考量到之后物业定期要更换皮条,项目团队还是对检修口和上方管线进行了返工。“毕竟我们是将‘一流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目标放在首位的,设计、施工、安装不能出错,更要考虑我们完工后,使用者的便捷。”茅一峰表示。正是这样的自我加码,让这支团队不断收获肯定。

各方面顾及的事一多,协调成了难题。团队成员李琛意一谈及此,便深有感触。作为项目工程师的他担负着“穿针引线”协调各方的重责,可以说是操心最多的人之一。

打开电脑,铺满李琛意桌面上的各类进程表就让人“叹为观止”,这都是他在工程现场奔忙后,回到办公室的案头整理工作。“三年时间,少说也有几百张(表)了吧,对内要以目标为导向,倒排施工进度与时间规划,从专业设计、施工工艺与方法、施工组织、各专业工程协调等多方面去统筹,对外,还要兼顾各兄弟单位的进程,打好‘配合战’。”李琛意说:“按照表来执行,自己心里也有数,临时变动也能及时作调整,关键时刻,表格还能成为协调工作的‘利器’。”


受上海疫情影响2个月后,工程重新开工,李琛意深觉“艰难”,各建设单位都在抓进度,每个环节都是与时间赛跑。“有时,入口的一块木板一根钢筋一块玻璃,可能都需要你协调搬运走,这样我们的机电设备才能进场。”李琛意告诉记者。但往往他都能第一时间“搞定”,追问缘由,他又指着进度表称:“有时软硬兼施,更多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拿着进度表用事实证明轻重缓急。”

     

上音歌剧院,上海舞蹈学院,“九棵树”艺术中心……很快,上海建工安装集团参与的众多精品文化工程项目中,又将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安装“兄弟连”都很期待。

摄 影:展翔
摄 像:展翔,李佳敏
责任编辑:陈恒杨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