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图:陈思路医生正在查阅资料。
今天是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是2023年的宣传主题。我国的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生相当紧缺,仅有上千人,来自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的陈思路医生是其中的一位。3年前,她转岗成为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科专诊医生,至今已问诊了1000多位小患者。陈思路还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在努力治疗每一个孩子的同时,她也在尝试为整个家庭带来疗愈的力量。
以沙游探秘孩子内心世界
不同于很多因缘际会被职业“选中”成为精神科医生的发展路径,陈思路在硕士求学时主攻医学心理学,“就是奔着去当精神科医生的”。她笑言自己很幸运,执医十六年,从未被病患打过,甚至连挨骂的经历都很少。
2020年,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开设儿童心理专诊,陈思路是中心第一批儿少精神科医生。彼时,突然爆发的疫情,让孩子们日常的校园生活不得不中断,很快,一些因拒学、厌学、抑郁焦虑并伴有各种身心问题的孩子被父母带到了陈思路的诊室。
“短暂性闭锁,其实会对部分人群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陈思路告诉记者,“而孩子(特别是青春期)往往是易感人群,对于负面信息的心理免疫力更差。”
陈思路也是一位小学生的母亲,她很能理解家长的心情。所以,在病例本中她会少一些病理性诊断,多一些期待性治疗,“孩子在成长中的变数很大,很多属于成长性问题。”她一般也不会给孩子开药方,除非在必须时,陈思路会这样告诉小患者,“这个药能为你升高一些多巴胺,提高快乐感受改善情绪用的。”
3岁儿童每晚哭闹,极度地反感去幼儿园,难题怎么破?在陈思路的门诊里,面对尚无法用言语表达自我的三到六岁孩童,她会运用艺术绘画和沙盘游戏来探秘他们的内心世界。孩子在白纸上随意涂抹,或是在沙盘里自由组合摆件,这在陈思路看来都有属于孩子个体独特的意义。她既是观察者,也是见证人,并在关心与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发现他们自我疗愈的空间,“这种方法对于遭受急性创伤、处于焦虑抑郁、存在校园行为问题的孩童有很好的治愈效果。”
有情绪行为问题的儿童正在接受沙游治疗。在沙游空间中他们缓解了焦虑,逐渐展现原本的自由和勇气。
抽丝剥茧找到关键病因
很多人以为,精神科医生就是给人医心病的。事实上,现代精神科要求医生具备多学科治疗的能力,“通俗来讲,对于病人我们是身心同治。”陈思路说道。
不久前,陈思路接诊了一位神秘的来访者小朵(化名),“陈医生,我有很多不好的感觉,手机被监控,总感觉大家无时无刻不在嘲笑我,秘密都被宣传出去了……”从初诊来看,陈思路判断小朵存在较多与现实不匹配的幻觉妄想,同时伴有情绪失控,既往还有月经紊乱。
出于对小朵身心健康的谨慎,陈思路为她复查了甲状腺、女性激素等神经内分泌指标。结果有两项指标异常,高出正常值4~5倍。陈思路感到事有蹊跷,立即联合妇幼保健院马德红医生进行会诊,在两位医生的建议下,小女孩在上海市第六医院神经外科陈主任作了垂体MRI增强磁共振检查,最终确诊为垂体微腺瘤。
从开始的精神症状问题,到鉴别青春期妇科健康问题,最终确诊为神经内分泌疾病伴发精神症状。虽然小朵的病情一波三折,但找到了核心问题,陈思路长舒一口气,“如果当时单纯以幻想症状来治病的话,反而会加快她垂体微腺瘤的生长速度,贻误了病情。”
1个门诊号至少看3个人
相较于其他科室,精神科医生需对患者投入更长的治疗时间。而未成年患者更有其特殊性,他和他的家庭,都是儿少精神科医生服务的对象,“1个门诊号至少要看3个人。”陈思路说。
最令陈思路印象深刻的,也是她第一个接诊的患者,前后持续3年。孩子短短十几年的人生跌宕起伏,从“别人家的孩子”到因抑郁厌学不得不病休在家,三年来,在陈思路和整个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孩子重回学校,今年他顺利考取了一所211大学。
在陈思路看来,家长把孩子带来看病,看似是孩子的问题,其实是整个家庭系统陷入了困境。“父母既要孩子优秀,又要孩子很听话,在一种高压的爱里,孩子因为难以承受之重,就病了。”在为这个家庭的一次次心理咨询中,父母固有的认知开始松动,直到从心底里开始愿意无条件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让他成为他自己吧。”这是陈思路很喜欢的一句话,也深深扎根到了许多父母的心中。
双节过后,一年一度“世界精神卫生日”如期到来。在今天,这是一个可以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并广泛讨论精神健康的重要日子。而在此背后,是普罗大众已逐渐摆脱对精神疾病的病耻感,身为从业者,陈思路真的很欣慰。
而这一天也像是陈思路职业生涯的一个节点。从明天起,新的历程再次开启,谋定好下一个小目标:“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专家,前辈同道指导下,将儿少精神心理服务做得更规范,更完善,更细致。我们长宁区精卫中心全体医务人员也希望进一步提供公众心身健和疗愈,能够推动形成全社会重视、理解、支持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的良好环境,我们用心灌溉,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