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工会与职工架起“连心桥”——上海工会12351职工服务热线背后的故事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枫 发布时间:2022-12-08 15:44

摘要: 自2012年6月开通至今,上海工会12351职工服务热线已“走”过十年。

自2012年6月开通至今,上海工会12351职工服务热线已“走”过十年。十年来,12351热线倾听职工诉求、解答职工咨询、对接上海市总工会相关部门,及时帮助职工解困,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为患病劳模、困难职工、异地来沪就医职工等群体解决了一桩桩急难愁事,在工会与职工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热线那端,他们的声音热情温暖,热线背后,又发生了哪些动人故事?


疫情期间24小时人工接听,守候热线那端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西藏中路的上海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右手第一间办公室就是热线服务部,只见当班接线员正全神贯注接听来电,为职工解答。记者看到,来电咨询热点集中在如何参加职工互助保障计划、如何理赔以及劳资关系等方面,接线员一边搜索相关规定条款,一边为职工耐心解答。团队工作人员赵晨帆告诉记者,目前,热线不仅接听职工咨询和诉求电话,还对12345市民热线转接等渠道提出的事项给予咨询解释、援助服务和协调交办等。


据介绍,12351热线开通10年以来,随着市总工会服务项目的不断增加,来电数量也逐年递增。特别是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尽管四五月份居家办公,但热线团队克服脱离呼叫中心系统等重重困难,在技术部门的配合下,采取将接线线路切入接线员个人手机的方式,确保了疫情期间转接电话的及时、顺利接听,最多的一个月接听来电量达到1万多个。


今年4月份,上海疫情防控形势严峻,12351每天也接到职工群体大量的咨询求助电话。4月19日晚间,有位退休劳模的家属打来电话,电话那边传来女儿急切的求助声,“妈妈现在一个人在医院,我们不放心,能否想想办法,将手机转交给她?”原来,这位退休劳模被街道送往医院隔离,原因是核酸结果阳性,女儿不放心让高龄老人独自留在医院,想将手机送去,方便与家属联系。


接到来电后,工作人员立即向市总工会相关部门反馈,在市劳模协会的协调下,徐汇区总工会与劳模所在医院取得联系,第一时间将手机交到劳模手中,并叮嘱医院多加关心劳模身体情况。


向热线求助的不止上海职工和市民,还有外省市工会和职工。热线团队老员工郑奇璞告诉记者,“疫情封控期间,我们接到了青海省西宁市总工会的来电,反映当地职工家属带着孩子在上海医院看病,被困在上海,生活物资方面有困难,询问上海工会能否帮助解决。”


外省市职工的困难牵动着工会“娘家人”的心,市总工会权益保障部接到反馈后,立即会同静安区总工会进行了排摸,得知前来上海就医的患儿因鼻腔肿块压迫眼球,一家四口本想带着孩子前往眼耳鼻喉科医院进行手术,但因疫情被困在小区,了解到孩子需要补充营养后,静安区总工会送去了牛奶、橙汁、自嗨锅等食物。随后,在各级工会的助推下,孩子顺利就医,进行了手术治疗。当地工会专门向上海市总工会寄来感谢信,感谢上海工会的热情援助。


既是工会“专家”,也是心理疏导员


郑奇璞的台子上堆放着厚厚一沓培训资料,包括《上海市职工代表大会条例》释义,《基层工会选举工作实用手册》以及《上海市退休职工住院补充医疗互助保障计划》等书籍资料。作为团队培训人员,郑奇璞告诉记者,为保证来电接听的专业性,团队会对新成员进行为期3周的一对一带教培训,“除了与工会相关业务的培训之外,市总工会新增的服务项目,我们也会及时跟进,自己先学习消化,比如扫码入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保障计划等,我们会让工作人员自己先操作一遍,再一步步去教来电咨询的职工。”


(图片说明:每一位接线人员都要经过严格的入职培训,掌握工会相关知识。)


除了要做半个工会“专家”之外,热线接听人员还要掌握心理疏导技巧。疫情期间,一些职工遭遇物资紧缺、劳资纠纷等问题,拨打热线时情绪比较激动,接听人员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来电职工进行情绪安抚,让职工心情先平复下来,再了解诉求。“我们规定,接听人员要严格遵守用语规范,比如禁止使用‘你不试试怎么知道不可以呢?’这种反问句,另外,‘这个不归我们管’之类的推诿用语也不能说。”如果有些职工情绪激动表述不清时,接听人员会将职工要表达的意思整理好,如果是劳资纠纷方面的投诉,还需帮职工详细回忆争议始末,再复述一遍,确认之后给予答复。


今年因疫情原因,职工互助保障的参保时间延后,6月起,咨询这方面政策的热线电话特别多,来电量最多的时候,每位接线员每天要接150多个电话,忙得连一口水都来不及喝。他们说:“再忙,也要把工会的服务内容向职工讲清楚。”



摄 影:王枫
责任编辑:朱兰英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