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图为陈晓莹工作照
2008年,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鹏昊”号问世,向世界宣布中国造船业就此迈入新里程;2022年,24000箱超大型集装箱船“长益”号再次刷新纪录,全球最大“带货船”彰显了现代中国船舶业的实力。
这些船舶皆由中国船舶集团沪东中华造船公司所造,一艘艘海上“巨无霸”高光时刻的背后,是一位位船舶人呕心沥血的付出。
在这个造船的世界里,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开发研究所总体室船体线型设计工程师陈晓莹是少见的巾帼身影,专业出身的她投身船舶领域,从研究所到一线船厂,她完成了一场少见、艰难而又完美的转型,她的笔下,划刻了沪东中华一代至五代LNG船的船型,她的脑中,船舶每一处细节的计算都翻转了千万回。
毅然决然转型
一头扎进船型设计海洋
可以说,陈晓莹和沪东中华是一场默契的“双向奔赴”。2004年,“大鹏昊”号开始建设,2006年,陈晓莹经过深思熟虑,离职投向沪东中华造船厂。从偏理论性的稳定工作跳到一切都是未知数的一线企业,陈晓莹鼓足勇气下了决定,“本科后我在研究所读了研究生,毕业以后也一直在那里从事船舶线型的试验研究工作,还是想要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热爱船舶、渴望挑战,彼时已年轻有为的陈晓莹一头扎进LNG船的船型设计中。LNG是液化天然气的简称,LNG船则指将LNG从液化厂运往接收站的专用船舶,在过去,我国缺乏相关造船技术,只能“跟跑”世界。这在沪东中华开启研发LNG船之路后,渐渐产生了改变,历经一代“大鹏昊”号、二代、三代、四代船型的提升打造,沪东中华声誉卓著,订单纷至沓来,尤其在去年,沪东中华LNG船已更新至第五代,订单呈现井喷式,共承接了38艘LNG船订单,位居全球船厂第二,实现了“领跑”世界。
一代代LNG船的升级,离不开以陈晓莹为首的设计工程团队。作为一名船体线型设计工程师,为了确保每一型船都具备优秀的水动力性能表现,她需要进行快速性性能评估以确定主机功率大小,设计并优化船体线型,参与分析模型试验数据,评估各螺旋桨设计方案的水动力性能等。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计算、技术上各种细枝末节的思考,还有大胆创新的设计思维与能力。
如今,陈晓莹(中)还承担着“传帮带”的工作。
每一个0.1汇聚成为1
与沪东中华共同成长
作为一名几乎是“元老”级别的职工,陈晓莹承担了沪东中华所有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船体线型设计工作。这位如今接过设计图纸便能在脑内船舶成型的业界大牛坦言,曾经她也受过挫,如山倒的压力原来也曾压得她喘不过气。
多年前,某型首制船试航时由于恶劣的海况影响,部分性能指标表现得不尽如人意。“那是我来公司后第一艘自主研发的散货船,不知道为什么跑不出设计指标。”虽然知道主机运转受到了恶劣海况的影响,但陈晓莹还是心情无比焦虑,甚至开始自我否定。隔日,风浪平息后重新开始试验,航速立刻“跑上去了”,证明了船型设计的成功。也正是这场“过山车”般的经历让陈晓莹开始坚信,“只要我们一点点去抠住每一个细节指标,就一定能达到设计的效果。”
一型船船体线型的成功开发到实船投入市场运营需要漫长的时间,多个项目捶打锻炼了陈晓莹的技术能力和心态,如今,她对每一张设计图纸、每一份工作都充满了自信,“只要每一个0.1%加起来,我就有0.5%,终将能赶上与世界顶尖船厂间最后的差距。”陈晓莹说。一个个挑战里,她对螺旋桨的最佳安装位置进行了探索,加上了0.1%;对船体尾框最前端位置进行了探索,也是0.1%,也正是一个个0.1%里,陈晓莹的设计工作也推陈出新,找寻到了新的方向,新一代“长恒系列”线型开发设计中,她引入了船体线型、螺旋桨、舵一体化设计等超前的设计理念,设计出了最新一代的双尾鳍线型,不仅保持了之前几代LNG船阻力性能优异的特点,在原先卡脖子的推进效率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所以哪怕是0.1%的提升,也值得我花100%的努力去争取。”笃定而自信,陈晓莹如今可以游刃有余处理每一份设计图纸,“只要抠住每一个细节,就会走向应有的结局。”
工作需要掌握大量跨专业知识,陈晓莹始终保持学习。
细数陈晓莹在沪东中华的日子,22年已过去了。
2008年,一代LNG船“大鹏昊”号所运载的液化天然气,经测算可供当时的上海市民生活使用一个月。而如今,最新的五代LNG船经测算现在仅可供上海市民生活半个月,需求的快速增长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时代的进步,也对船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面对航海的新时代,与沪东中华完成了彼此成就的陈晓莹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