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在《中国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正式颁布施行的这一年,王立夏踏上了人民调解员的岗位,成为一名上海人口中的“老娘舅”。14年来,她从一名街道司法所的基层调解员,到成立社会调解组织开展专业性、行业性的调解工作,先后被评为“全国及上海市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王立夏调解工作室”也被评为上海市司法行政工作先进集体。
在王立夏的带领下,这支调解团队以“线上+线下”、调防结合等多元模式疏导、化解了3万余件矛盾纠纷,努力实现矛盾不上交,筑牢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
以“非诉讼”争议解决机制,化解婚内“探望权”纠纷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事纠纷看似法律关系简单,但其中往往存在法理与情理矛盾交织的问题。王立夏曾受理一起因女方起诉离婚,男方擅自将4岁的女儿藏匿在家中不让女方探视而引发的纠纷,女方一家人甚至多次拨打了110报警电话,但面对男方拒不开门的态度民警也只能表示爱莫能助。对于这样的局面,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矛盾激化,甚至有可能演变成“民转刑”等恶性事件,王立夏受理该纠纷后尝试通过“人民调解”来突破当事人的救济途径。
为了双方能够“破冰”,顺利帮助女方掌握孩子的近况,王立夏采取背对背的调解方式。面对男方,以客观、中立的身份提供法律意见,在逐步取得对方的信任后将话题慢慢引导至女儿的探视问题。以同为母亲的身份以情理来切入,男方终于同意恢复之前的生活模式,由女方负责双休带孩子。
但就在约定探视的前一晚,王立夏却接到了男方推翻调解方案的电话,他担心女方接到孩子后也会把孩子藏起来。为打消双方的顾虑,王立夏承诺当天一大早陪同女方接孩子,到了晚上再陪着送回去。
这一举动深深打动了两位当事人,最终在她的调解下,双方放弃了打官司,而是带着王立夏草拟的协议书至民政局办理了离婚手续,友好协商了孩子的抚养权和财产分割。
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从“派过来”到“走出去”
随着调解工作从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领域,不断向劳动争议、道路交通、知识产权等行业性、专业性新兴领域拓展,2018年,王立夏成立了“王立夏调解工作室”,并创办了以“人民调解”为核心的社会调解组织--“冰之融法律服务中心”,从“一个人”到带领“一个团队”,主动走入残疾人群等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法律保障。
配合开展评残工作就是这支调解团队为弱势群体提供矛盾化解服务的一个缩影。
由于制度上的不完善,在5、6年前评残现场一般都是乱哄哄的,甚至需要出动警力来维持秩序,相关各方之间矛盾层出不穷。后来,主管部门转变思路,委托调解员进驻评残现场提供法律服务和纠纷化解。通过不断探索尝试,在吃透相关法律法规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探索推动评残规则制度进行创新突破,从一年三次过渡到每周一次,将非预约制改进为预约制,从有纸化向系统化发展,在王立夏的带领下努力将评残工作做到最优。
如今,在他们服务的4家医院中,每周评残都有两名团队的调解员值守现场。从2018年到今天,已协助杨浦区12个街道三万五千余人完成了残疾评定,服务单位对工作的评价优秀率达到100%。
从单打独斗到协作联调,不断扩大多元解纷“朋友圈”
2023年起王立夏承接了市妇联“妇女维权驿站项目”,以专业力量为妇女儿童提供法律咨询、矛盾化解、妇女权益保护等普惠性维权服务,构建多方力量协同参与的联动机制。
7月份接妇联转派一起外地来沪未成年少女,因长期缺乏家庭关爱欲轻生自杀的纠纷,王立夏联动人民调解员+心理咨询师+青少年社工,由三支力量组成一支三师小组。心理咨询师为少女提供心理疏导、释放压力;由调解员介入化解家庭矛盾、修复家庭关系;由青少年社工引导参与公益活动、融入社会,最终帮助女孩走出阴霾、放弃轻生念头。
除此之外,王立夏秉承“每一次调解就是一场普法宣传”的理念,做到在矛盾纠纷化解中普法,在普法中化解矛盾纠纷,更好地促进纠纷化解和法治宣传的有机融合,将法治宣传教育贯穿于纠纷排查化解的全过程。至今已开展各类公益普法活动160余场,切实提高居民群众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提升法治宣传的影响力。
头图为王立夏的工作场景。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