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头利索的短发,说着一口“东北味儿”的上海话,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副庭长白云不仅业务能力过硬,更因为尽心尽力办好每一起涉老案件,被很多老年人夸赞“别看小姑娘年轻,小白法官可好了。”
1991年,静安法院成立全国第一个老年法庭,逐步发展为现在的涉老审判团队,审理的都是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为60岁以上老年人的民事案件。2018年,白云加入涉老审判团队,逐步成长为团队负责人。她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能动司法,带头办理多起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新型疑难复杂案件,用心用情守护每一位老年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业务过硬,审理全国首案获好评
白云加入涉老审判团队以来,她审理了多起疑难复杂案件,其中包括全国首例法定监护与意定监护相冲突的变更监护案。
年过八旬的孙老伯自幼肢体残疾,结婚后一直没有子女,老了之后只有一位不太亲近的养女共同居住。孙老伯名下房屋动迁后,养女动了心思,欺骗老人做了一次行为能力鉴定,并瞒着老人起诉至法院,让自己成了孙老伯的监护人,想要领走300多万元补偿款。
此前,孙老伯已经在公证处立了一份意定监护公证,指定了他的一个侄女作为自己失智之后的监护人。得知养女的行为后,孙老伯非常气愤,起诉至静安法院要求将监护人变更为侄女。
为弄清老人的真实意图,白云特意挑了孙老伯的养女、侄女都上班时登门拜访。仔细观察了孙老伯的居所后,看到了侄女贴心的安排,又得到老人的肯定答复后,白云心中有了答案。很快,判决结果公布,老人的监护权归侄女所有。判决后,白云还带领团队进行了回访,孙老伯看着突然来访的白云十分激动,说着“案子判完到现在,我都胖了几斤,舒心也放心了”。这起案例后来还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老年人权益保护第二批典型案例。
守护正义,主动给自己“找麻烦”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句话牢牢刻在了白云的心里:“老年人可能不懂法律,不懂现在社会上的一些规则,但是他们对公平正义的渴望是不会变的。”
因为感受到了这份渴望,白云总是会忍不住主动给自己揽一些“麻烦事”。她曾审理过一起案件,年过七旬的吴老伯在老房子动迁后获得一笔安置款,其中8万元由弟媳妇暂时保管,两人还签了一份协议,但吴老伯忘了在手里留一份,弟媳妇赖账时,他无奈向法院起诉。
当吴老伯得知没有证据,打不赢官司后,他又来到法院申请撤诉。当时,老人失望的眼神深深刺痛了白云,本可就此结案的她主动劝老人再等等:“我来想想办法。”
白云重新翻阅案件卷宗,重点了解被告的家庭关系。从案外人口中得知,被告家是女婿当家后,她把女婿请到了法院,尝试做对方的工作。女婿显然知道这份协议,而且也不想拿走这并不急需的8万元。他当即承认了此事,并承诺回去之后就把钱还给吴老伯。考虑到吴老伯不会用手机银行,白云提出用现金支付。
后来,吴老伯来法院领回属于自己的财产,那一幕至今令白云记忆犹新:老人拎了个蛇皮袋,一张张地数钱,边数边流泪。
将心比心,用“洋泾浜”带给老人温暖
“以讼平讼,而归旨于无讼也。”在白云看来,法官是社会关系的医生,追求的不是判了多少案子,而是实质性解决了多少问题。因此,在法庭上十分威严的她,在庭外充满了亲和力。
熟悉的乡音,是让老人打开心防最好的方式之一。生长于东北,求学于西南的白云,在工作之余看视频、看电视,自学上海话。如今,她已经能全程用上海话和老人们交流。很多老人都听出她的上海话是“洋泾浜”,这更让他们感受到法官的关怀和温暖。
白云曾经接待过一位长期信访的老人,在听了他长达2小时的絮叨后,白云把老人送到法院门口,温柔地叮嘱道:“总在外边跑,要注意身体。”老人停下脚步道:“白法官,就冲你这句话,这个案子不管你怎么判,我都接受。”
今年6月,静安法院“白云法官工作室”揭牌成立。白云带领她的团队逐步与静安区14街镇、266个居委会、1个村委会对接,每月开展“菜单式”普法讲座与咨询,将司法服务触角延伸至百姓“家门口”,把更多矛盾化解在基层。在实现“无讼”梦想的道路上,白云坚定向前。
头图为白云法官在开庭。静安法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