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VR芯片加工无尘车间、AI天文馆……看到这些名称,仿佛来到了专业的科研机构,然而它们却位于一所高中。在上海市位育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王亦群的推动下,芯片教育首次进入高中课堂,为高中生种下了一颗科技报国的种子。
首创高中阶段芯片教育
“位育中学开展芯片教育、培养科技人才,并不是我作为这一任校长脑袋一热要去赶时髦,而是有着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的。”王亦群认为,位育中学从1943年建校至今,始终保持着活力,与历任校长的办学思想密不可分,因而她来到位育中学伊始,就深入研读了校史。
从校史中,王亦群发现,对标国家战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已经被刻进了位育的基因中。科技教育更是每一任校长都想延续下来的传统。建校80年来,位育已走出了10位两院院士。
“位育中学名誉校长赵家镐先生曾经说过,在国家各个领域的前端,都要有位育毕业生。”王亦群对此深以为然,并提出了新时代位育中学“位正育卓,自主发展”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
人工智能时代,位育该如何延续这种科学教育的传统,将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相结合?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亦群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参观学习中真正了解芯片是什么,为什么会“卡脖子”,萌生了在高中阶段开展芯片科技教育的想法。
集成电路是上海和徐汇重点发展的产业,人才需求大;同时,位育中学恰好位于北杨人工智能小镇附近,也为产学研一体化打下了基础。“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做出一块‘位育之芯’,而是以芯片为抓手,通过课程化、项目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了解中国芯片的发展之路,涵养家国情怀,也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王亦群说。
多元课程培育未来自主创新人才
前不久,位育中学高二学生胡馨尹在“第五届交大荣昶杯创新大赛人工智能应用开发赛道”中获得了二等奖。“为什么我这种在人工智能方面普普通通的学生也能被推荐参赛?”获奖后,她向王校长问出了自己的疑惑。
“挑选你是因为你对科技方面感兴趣,我们愿意给每个孩子发展兴趣的平台,给予大家和全国各地优秀学生接触的机会,让同学们在高中三年找到自身定位。”校长的回答让她记忆深刻。
王亦群认为,高中阶段作为通向高等教育的端口,是创新人才培育的重要环节。面对学生们的个性化的培养需求,她提出了构建以“生涯+、科技+”为主线、以“芯片与人工智能”、“文化寻根”、“生命自然”、“运动健康”为主题的校本特色课程群,并从位育历史上推行的分层教学中吸取经验,打造了“四级课程图谱”。
以“芯片科技教育”四级课程图谱为例,包含了惠及全体、夯实基础的通识普及课程;尊重兴趣、给予选择的选修课程;鼓励冒尖、支持拔尖的专项课程;以及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的线上课程,为探索高中阶段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提供了实践样例。学校在今年被教育部评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今年我们有一位学生参加综评面试,老师问了他很多人工智能相关的问题,他正好写过这方面的小论文,最后拿了满分,还特意给我写了文章复盘。”提起位育中学的孩子们,王亦群总是充满自豪。近几年,位育学子在科技类方面获国家级奖项17人次,市级奖项33人次,区级奖项10人次。
打造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
从教34年,王亦群有一半的时间在担任校长。2022年底,她又多了一个身份——位育教育集团理事长。她希望能整合各个学校的特色资源,创新跨校教研模式,建立初高贯通的学生培养课程矩阵,打造初高中一体的学科竞赛培育体系和芯片课程培育体系。
例如依托位育中学即将揭幕的“芯星”AI天文馆打造的数字化天文台课程,可以进行初高中分层并在集团内共享;刚刚建成的科创教育中心也将向集团内学校开放,这里不仅能开展各类科技活动,还有能帮助学生分析专业选择和职业方向的“生涯翼站”,以及腹腔镜和VR职业体验装置,让学生能尽早接触到各种职业。
“打造初高中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并不是要‘掐尖’。”王亦群介绍,位育正在领衔推进建立特色课程的培养体系、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形成学科导师的师资体系、打造育人空间的场景再造及品牌打造的宣传体系,帮助学生实现学业、专业、职业贯通发展。
头图为上海市位育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王亦群。受访对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