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科生找工作的“苦”,李珍说她都经历过了。
这位沪上二本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的应届本科生,在长达一年的求职过程中,历经坎坷。她不断碰壁,也曾试过转行,但梦想总与现实擦肩而过。好在,李珍并没有因此而灰心,最终还是凭借自身努力艰难“上岸”,以实习生的方式,入职了本市的一家民企。
在每年庞大的应届生求职人群中,文科生的比例不容忽视,与工科生相比,文科生的就业难已成为近年来职场中的普遍现象。李珍的经历,或许正是此群体的一个侧像。
想走“专业”路但太“卷”了
和很多同学一样,李珍到了大四,才似乎了解到自己所读专业的从业方向。
“当初读大学时,觉得商务英语还不错,到了毕业季才明白,原来这个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也就三类:外贸、跨境电商和教育机构。”李珍告诉记者,于是理所当然,自己刚开始的简历都投向了这些企业。
但李珍很快发现,文科生的求职太“卷”了。她参加了校招、社招在内的多场招聘会,专业对口的职位寥寥无几,哪怕这些屈指可数的职位,还需要面对大量文科生的竞争。
“与工科生的职位相比,文科生的岗位招聘数量少、薪资低,但求职的人并不少。”李珍表示,很多符合自己需求的岗位只招1-2人,起薪也不过只有4000多元,可在一次面试签到表上,她却看到了诸多985、211的学子,甚至还有研究生来应聘,这让她当场就觉得“没戏”了。
让李珍信心不足的,是发现自己简历上的“亮点”不够,“不仅是学校和专业不出彩,在专业技能和实习经历上,似乎也没有什么可以打动人的地方。”
李珍告诉记者,自己虽然过了英语六级,但在“专八”的考试中铩羽而归;因为受到三年疫情的影响,实习也并不理想,既非“大厂”也并不是重要岗位,“似乎什么都学了一点,却又什么都不精通。”
“很多文科生都有像她这样的简历,说实话,连初筛都过不了。”一位人事经理如此向记者表示。事实也是,李珍在毕业季投出的近百份简历中,哪怕得到“收到”回复的都寥寥无几。
“文转码”比想象中要难出许多
屡投不中的尴尬下,李珍也和一部分同学一样,想到了另寻出路。
“我想到,自己平时挺喜欢动漫、游戏和短视频,能否凭着兴趣能去一些互联网企业试一试。”李珍告诉记者,面对着文科专业“僧多粥少”的现实,她也希望能够转行。为此,李珍还专门报了一些网课去学习,并购买了一些书籍,期望能够“从0开始”。
不过,随后的经历让她意识到,对其而言,这也不过只是一个美好的想法而已。
“首先,对于零基础转码的文科选手来说,前期学习是第一道难关。”李珍告诉记者,大学四年自己连高数都没学过,却要捧起厚厚的计算机语言书籍自学,难度可想而知。
其次,“转码”没那么简单,程序员有很多细分岗位,光主流的编程语言就有十几种,技术更新迭代也很快。面对如此众多需要从头“啃”起的计算机知识,李珍感觉完全无从下手。
“一次招聘会上,有企业的人事经理奇怪地问我,说你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来投我们架构运营的岗位,是不是弄错了?我们公司的开发人员基本都是计算机专业的,对专业、学历都有硬性要求。”李珍说,这让她意识到,所谓“文转码”的成功案例不过是极少数的个案,职场上依然重视的是“术业有专攻”。
的确,近日发布的《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报告也指出,尽管“文转码”成为热议现象,但在继续深造的非数字专业毕业生中,只有15%选择转向数字类专业,67%的受访者表示对数字类专业感兴趣但缺乏基础。“文转码”或许凸显出了文科生就业的难度,但真正因此而获得岗位的仍是小众。
踌躇不前、毫无进展。那段时间被李珍称为了求职“黑暗期”。她曾一度茫然不知方向,也在夜里辗转反侧,质疑过自己做出过的每个决定,又不断涌现出一个个胡思乱想。
“我要不要送外卖、做服务员,该不该去摆地摊?”李珍告诉记者,所有的这些都曾出现在她的脑海之中,是不是要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成为自己几番思索的对象。
但最终,这位应届生并没有去选择放下学历的“身段”,“挫败不可避免,但是挫败不等于自己没有自我坚持的价值。再说,即便我愿意如此,家里人也不会给予认可。“李珍坦诚地如此说道。
拿着150元的日薪选择上岗
就在一个多月前,李珍终于上岗了。她选择的是一家民企,从事的岗位是“运营实习生”,每天150元日薪,不包吃住。
“如果在二三月份,我一定不会选择这家企业。”李珍实话实说,“无论是规模、薪资待遇还是岗位,都和我渴求的有不小的差距。”
但是,临近毕业季的她,已经没有了太多的挑选余地。在大学生涯倒计时之前,李珍急需用一份工作来安慰自己,也给家人一个交代。
尽管这份工作与其专业并无关联,但她还是认为,无论如何这都是职业生涯的一个起跑点,也可以从中多少学习到一些知识,掌握一部分的“办公室能力”。而对于未来,她已经给自己定出了规划,“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把专八考出来,然后再去读教师资格证,下一份工作我希望自己还是能回归所学的专业。虽然起点低了些,但只要自己肯努力,相信一定会有回报。”
记者手记:
文科生破局就业难,从三方面着手
据教育部统计,2023年约1158万毕业生中,文科生占比近40%,约463万人。不过,由于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国家政策的调整,不少原先能大量吸纳文科生的行业都发生了变化。
比如,互联网行业纷纷裁员缩招类似产品经理、运营之类的岗位,也更青睐于有计算机背景的理科生。房地产行业不景气,这让一众文科专业毕业生又少了一个选择方向。K12教培行业随着“双减”,也减少了文科生当辅导老师的机会……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2023届高校毕业生中,人文学科毕业生获得工作的比例最低,只有41.3%,与获得比例最高的工科毕业生相差了超过15个百分点。如“211文科男硕士吐槽招聘会均薪5500引争议”、“北大文科博士求职多次被拒”、“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等话题不断冲上热搜,难怪有人戏称,“假如就业有段位,众多学科中,文科生一定是垫底的倔强青铜。”
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文科生就业离不开三件事:拔高专业水平、丰富实习经历和提升综合能力。
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今年春招中平均每个职位可以收到81份简历,而每个职位比去年同期多了39份简历。面对如此庞大的简历数量,有人事经理坦称,初筛每一份简历的时间最多也就三秒钟,重点看的除了“学校”,就属“专业水平”和“实习经历”。
在专业水平方面,尽可能拉高“上限”,把能够拿下的技能等级尽量拿下。毕竟专业水平越高,意味着用人单位招录之后,后续培训花费的时间代价可能越小,对于最新技术的掌握可能越快。
受到疫情的影响,这一波大学生的实习经历可能并不怎么完美。所以对于正在读的学子而言,决不能把实习经历视为“可有可无”,要尽可能地创造实习、参与实习。因为实习经历不仅意味着是否“见过世面”,更代表着入职后“上手”的快慢,以及对职场规则的了解等。
第三,工作需要的是综合能力。时代不一样了,文科生也要有科学知识,有信息方面的技能。如果是纯文科学习,要么是工作以后再拓展学习,要么是大学可以对原来的课程做些调整。
头图为正在寻找工作的李珍。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