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沪西小沙渡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祥地。1920年,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把深入工人、组织工人作为建党的第一步,委派发起组成员来到这一上海纺织工人最集中的地区创办工人半日学校。学校的创办,是党在工人阶级中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胆尝试。在这里,中国工人阶级首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所工人学校,创办了沪西地区第一个基层党组织。
工人半日学校地处小沙渡槟榔路(今安远路)锦绣里62弄178-190号(已拆)。百年后的今天,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在遗址附近的西苏州路1037号(临)正式开馆。劳动报记者在开馆前采访了陈列馆展陈大纲的撰稿人、相关布展负责人,解析新馆看点。
四大展区:回溯党在沪西小沙渡办学历史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更好地宣传弘扬红色资源,在市委宣传部、市党史研究室等部门指导下,在市总工会大力支持和参与下,普陀区委建设了“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复原了教室、办公等场景,真实呈现中国共产党在沪西小沙渡办学的历史,追寻中国共产党党员与工运先烈在小沙渡英勇斗争的踪迹。
“谈起上海的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但在以往的认知中,大部分人也只是知道它的名字、知道成立的时间,认知比较粗浅,对建党前后学校的历史沿革没有比较明确的梳理。这也是我们在展陈大纲上重点想要厘清的部分。” 谈及全新落成的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展陈大纲的撰稿人之一、工运史专家徐迟解释了新馆的策展思路。
步入新馆,参观者可以看到四大展区,包括“火红序幕:建党前夕的小沙渡”“峥嵘起步:中共发起组领导的工人半日学校”“荣耀征途: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的上海第一工人补习学校”“火种绵延:工人学校的重新崛起”。重点展陈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共产党人普及党的知识、传播党的理念、巩固扩大党的阶级基础等事迹历程。
可以发现,四大展区内容是依据清晰的时间线索排布。第一部分是总体时代背景,向参观者介绍沪西小沙渡地区的工业情况,通过图片、文字与视频复原当时工人的工作、生活场景。后三部分的时间线分别是中共一大召开前(中共发起组时期)、建党初期,以及1922年以后,较为清晰地呈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小沙渡地区进行工人办学的历史过程,并在最后部分涉及到五卅运动。
徐迟说,正是有中共早期在小沙渡地区的“播种”,培养出数名沪西工运领袖和革命先烈,组织起中共小沙渡小组和中共沪西支部,五卅运动才会从小沙渡地区爆发,沪西地区的工人也都积极参与这场运动,成为运动主力。
看点解析:多段珍贵视频材料首次展出
在对史料的整理和解读上,多位策展布展人向记者解析了陈列馆的几大看点。
首先是第一展区内的1920年代小沙渡地区主要工厂分布图。“这是我们花费了许多时间,对老地图进行比对,进而制作出来的,清楚标记出了数家工厂的位置。” 20世纪20年代中期,上海近80万工人中有20余万是纺织工人,全市58家纺织工厂中有近20家设在沪西。以小沙渡棉纺业为主体的纺织工业,是上海工业中职工人数最多的产业。“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里是工人阶级的集中地,也是革命火种得以绵延的渊源。”
在二楼展区,参观者可以看到一段关于孙良惠在沪西活动的史料。孙良惠是一位重要的沪西工运领袖,他早在1920年就跟随李启汉参与中共发起组组织的工运活动,是沪西纺织工会的领导者,同时也领导了五卅运动。孙良惠的事迹突出显示了党领导的工人学校对沪西工人的重要影响力。党史研究专家华校生在上世纪90年代经过多番寻证,撰写整理了一本《孙良惠》传记,对孙良惠的生平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梳理,馆内对传记进行了实物展陈。
此外,参观者还能在陈列馆看到多段珍贵的视频材料。比如,在第一展区有两段珍贵的视频材料,都是策展团队从上海音像资料馆购得。第一段清晰展现出上世纪20年代小沙渡工厂内工人工作场景,视频中能够看到缫丝厂里工作的童工,以及女工因无人看顾孩子而将婴儿带至工厂,背着孩子在工作;第二段是拍摄于澳门路660弄的纪录片。这两段视频在全国红色展馆中较为完整地展出尚属首次。在第三展区,参观者则可以看到,1922年初张国焘参与远东人民代表大会的历史视频,该视频在国内展出尚属首次。
沉浸体验:办学场景中观众“身临其境”
在陈列馆内,除了以文字、影像、实物等呈现的历史之外,参观者还可以看到半日学校昔日面貌的复原场景。
位于一楼的教室场景复原,位于尾厅附近,内置桌椅等实物。布展方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桌上的一个留声机,它可以播放一些音乐片段。据史料,李启汉到沪西小沙渡纱厂集中区开办工人学校时曾一度遭遇困难,为此他积极改进办法,将工人半日学校改为上海工人游艺会来吸引学员。“留声机可以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1920年代的工人们会听到的音乐,这些音乐由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提供,包括梅兰芳的民国录制版本《贵妃醉酒》及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最著名的流行乐《毛毛雨》等。”在二楼的工作、居住场景复原中,参观者可以看到当年李启汉所居住的卧室、老师们的办公场所,真实体验半日学校的岁月往事。
类似的多媒体、沉浸式展陈设计,在陈列馆内还有许多。记者在现场看到,为强调中共发起组决议在沪西小沙渡开办工人学校的史实,陈列馆对锦绣里门头进行了复原,大门采用内嵌式LED屏幕,模拟大门打开动作;《共产党宣言》从锦绣里大门内缓缓飞出,并定格与工人运动相关的内容,以此突出《共产党宣言》被教员带入沪西小沙渡的工人学校课堂,呈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史实。
此外,在馆内二楼设有两台电话,拿起电话就能听到陈为人当年所做的诗歌。观展之余,参观者还可以进行党史问答互动小游戏,身临其境地通过填字、问答等互动游戏,感受工人运动的浓重氛围。
【延伸阅读】
陈列馆四大展区介绍
第一展区
火红序幕:建党前夕的小沙渡
19世纪中叶,小沙渡地区还是沪西荒僻之地。1899年,公共租界越界筑路至小沙渡路(今西康路),吸引了内外棉等日本棉纺织企业在小沙渡地区大量投资建厂,逐渐形成了小沙渡工业区,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来就业人口。
20世纪20年代中期,上海近80万工人中有20余万是纺织工人,全市58家纺织工厂中有近20家设在沪西。以小沙渡棉纺业为主体的纺织工业,是上海工业中职工人数最多的产业。沪西地区成为工人阶级的集中地。1919年五四运动中,小沙渡地区纱厂工人率先揭开罢工序幕。这次自发反帝罢工斗争行动,显示出工人阶级潜在的斗争能量,吸引早期共产党人的关注。
第二展区
峥嵘起步:中共发起组领导的工人半日学校
192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其工作重点之一就是组织工人。为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工人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运实践进一步结合起来。同年秋,中共发起组委托成员李启汉到沪西小沙渡纱厂集中区开办工人学校,对工人进行文化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当办学遇到困难后,李启汉积极改进办法,将工人半日学校改为上海工人游艺会。在启发工人思想觉悟的基础上,李启汉又帮助工人组建沪西纺织工会,党在沪西的工运工作由此有了较大突破。
第三展区
荣耀征途: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的上海第一工人补习学校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加强对工人的宣传与组织工作,建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书记部的干事,李启汉、董锄平等继续在沪西小沙渡开办工人补习学校,对工人进行宣传与组织,通过重新组织的沪西纺织工会,一批工人骨干快速成长起来。
第四展区
火种绵延:工人学校的重新崛起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被封闭后,中国共产党依旧重视对工人的知识教育与觉悟培养。1922年到1924年期间,嵇直、徐玮等在小沙渡地区继续开展工人补习班的教学活动。1924年夏,邓中夏、李立三等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沪西工人补习学校的基础上成立沪西工友俱乐部,成为沪西工人接受教育、参加工会活动的中心。五卅运动期间,沪西工人积极参与,成为反帝爱国斗争的主力。
【半日学校发展沿革】
1920年秋季,李启汉创立半日学校。
1920年12月19日,改为上海工人游艺会。
1921年春,游艺会半日学校重新开学,成立沪西纺织工会。
1921年8月,更名为上海第一工人补习学校。
1922年7月,劳动组合书记部被查封。
1922年秋,开设两间简易的工人文化补习班。
1924年春,合并补习班为沪西工人补习学校。
1924年夏,在沪西工人补习学校原址创建沪西工友俱乐部。
1925年2月,开展二月罢工·五卅运动序章。
1925年5月30日,五卅运动爆发。
【记者手记】
历史从未走远
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今日开馆了。
半日学校遗址位于安远路上的锦绣里。尚记得,首次采访这处遗址是在2020年夏的一天,彼时的老锦绣里已经拆迁,新建筑正拔地而起,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的建设正在规划设计中。附近的居民和居委会干部热情地向记者描绘着陈列馆所在的方向和昔日的弄堂记忆,言辞中充满期待。陈列馆开馆前的一天重走昔日的采访路线,感慨万千。新馆已经落成,最后的布展和调试工作紧锣密鼓。经历了历时几年的建设、布展,展陈大纲及设计方案十余次的优化修改,党创办第一所工人学校的光辉历史在这里落地生根。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革命遗址、旧址、纪念馆星罗棋布,红色文化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回顾历史,在党的领导下,经过百年奋斗,沪西小沙渡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无限生机。展望未来,后来者必将铭记这段光辉历史,追寻先烈踪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