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历史之门,跨越百年历程——初心仍在,上海机器工会多处红色印迹再放光芒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张锐杰,庄从周 发布时间:2021-06-21 08:01

摘要: 今天,上海机器工会纪念雕塑正式落成。

推开吱吱呀呀的简陋木门,工人第一次找到了自己的“娘家人”。一百年前的20世纪20年代,在风起云涌的上海,纺织工人、机械工人、船厂工人们纷纷走出车间,在李中、陈文焕等人的组织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


彼时,上海的大街小巷里见证了上海工人波澜壮阔的斗争;如今百年过去,当年的风云人物为自由的呐喊却犹在耳畔。近期,在黄浦区总工会的牵头下,淮海中路567弄6号(原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旧址、自忠路225号上海机器工会临时会所遗址、凤阳路186号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大会旧址这些保留着工人运动红色记忆的地标位置上,一批关于机器工会的全新资料将面向公众,带人们重新回到那段峥嵘岁月。日前,记者接连走访了这几处再放光芒的红色印迹,重新推开历史的木门,回望机器工会领导下上海工人走过的百年历程。


“渔阳里”的工运记忆

地址:淮海中路567弄6号(原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

地标:上海机器工会发起会举办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旧址


外国语学社现状%20张锐杰.jpg


淮海中路567弄6号(原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旧址,事实上也是中国上海机器工会的摇篮之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馆长洪颖哲告诉记者,在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外国语学社也诞生于渔阳里。


见证机器工会首次“发起会”


1920年8月22日,第一个青年团建于上海,其原则是准备社会革命。团址设于上海霞飞路渔阳里6号。而外国语学社,就是年轻的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及其他同志一同创办的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在陈独秀的指导下,上海各业5000多工人举行集会,提出“劳工万岁”等口号,通过了《上海工人宣言》。此后,陈独秀又主持创办《劳动界》、《上海伙友》等刊物,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启发工人的觉悟,组织真正的工会。


在渔阳里陈列馆的二楼,映入眼帘的便是青年团历史展厅。在走过多名人物介绍后,一张完整的《申报》也被陈列展出着,其中《机器工会章程》占据着主要的版面:1920年10月3日下午,李中和陈文焕等在渔阳里6号外国语学社召开上海机器工会第一次发起会,到会的除江南造船所、杨树浦电灯厂、厚生纱厂、东洋纱厂、恒丰纱厂等工厂的70多位发起人外,陈独秀、杨明斋、李汉俊、李启汉、王平等6人以“参观者”身份出席,被邀请为“名誉会员”。


主动投身工厂的首任主席


洪颖哲告诉记者,当时,学社表面上学员是对外招募的,但实际上学员都是党团领导推荐和介绍的,所以不少有思想、有拼劲的同志都曾在外国语学社里学习过。这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上海机器工会第一任工会主席的李中。

李中,原名李声澥,字印霞,湖南湘乡人,出生于书香家庭。1920年,陈独秀从北京来到上海后,《新青年》杂志也随之迁来。李中作为《新青年》的热心读者,为探求真理多次拜访该刊主办人陈独秀。


在陈独秀的启发、指引下,李中接受了更多的革命思想,成为一名热心工运的知识分子。为加强与工人的联系,他主动投身工厂到工人中去宣传革命,进入江南造船所做工,并将原名李声澥改为李中。在江南造船所,李中一面学打铁,一面广泛联系工人群众,在厂内开展机器工会的筹备工作。期间,他与杨树浦电灯厂(杨树浦发电厂)工人陈文焕等商议相关事宜。李中、陈文焕都是《劳动界》周刊的热心读者和投稿者,他们一个是锻工,一个是钳工,两人通过这个“工人的喉舌”互相了解,进而熟识,成为志同道合的好友。(张锐杰)


“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地旧址”展出百年红色工运

地址:凤阳路186号 (原白克路207号上海公学)

地标: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大会旧址


机器工会成立大会旧址史料陈列展5.jpg


凤阳路186号,现为黄浦区教育考试中心。作为上海公学的原址,这里是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大会举办地,虽建筑用途几经变化,但建筑的风格基本保留,昔日房梁灯具之下,这里见证过最热血的演说。如今在此原址上,全新的“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地旧址”纪念标志及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大会旧址史料陈列展相继设立。那场激动人心的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大会,仿佛昨日重现。


穿过繁华热闹的新世界商城,黄浦区教育考试中心正坐落在安静的凤阳路上,门口全新的“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大会旧址”标识,讲述了百年前不平凡的一幕。走进该区教育考试中心,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大会旧址史料陈列展最吸引人的是一块大屏,上书“百年回响,红色印记——上海机器工会历史回眸”,并不时滚动讲述上海机器工会成立故事的沙画动画,在屏幕下方是“上海机器工会简章”,左右两侧则是机器工会相关史料陈列,包含历史人物、资料文献及相关地点。


历史地标%203.jpg


作为党领导成立的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创造了数个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第一:第一个产业工会;创办了第一份工会刊物《机器工人》;制定了党领导下最早的工会章程……《上海机器工会简章》是党组织领导制定的第一个工会章程,成也为相关产业工会章程的范本。如在1920年12月,上海印刷工会成立,会员有1300多人,曾主办《友世画报》。12月12日出版的《劳动界》周刊提及,其章程“大致和机器工会相同”。


“因为机器工会留下了诸如《上海机器工会章程》等许多报刊文献资料,在策展时,报刊风格就贯穿了整个展。”参与策展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展出的设计思路突出老报纸风格,展现机器工会的历史感。“因为这里曾做过接待窗口,所以大厅正前方一张很大的大理石桌面,拆除其实是很困难的,我们就在桌面上做了一个斜角的桌面,并还原了一份《上海机器工会章程》,并摘取了部分文字内容,和两侧的史料照片形成呼应。”


最令人眼前一亮的,当属在老上海地图基础上制成的一张红色工运地图,地图上标注了上海机器工会相关地点,并配上了过去及现在的照片,展示了机器工会成立过程中在上海留下的诸多足迹。(张锐杰)


“这座雕塑是一首凝固的音乐”

——上大美院雕塑系主任蒋铁骊谈创作历程


地址:自忠路225号(原西门路泰康里41号)

地标:上海机器工会临时会所


雕像1_副本.jpg


这座纪念机器工会成立的雕塑颇有一些大隐隐于市的感觉。绕着新天地的太平湖行走,从一条花园小径穿行而出,6人群像组成的作品便映入眼帘,在雕塑旁还有一块上海机器工会简介的立牌。观众在这里便可以了解到中国工人运动新篇章是如何开启的,而这座雕塑也在讲述着百年前的那段岁月。作为雕塑的创作者,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蒋铁骊告诉记者,这件雕塑更为具象地展现了当时工会筹备时的场景,是一件一读便懂的作品。“仔细看的观众还能通过很多细节发现人物之间的关系、角色的设定。雕塑其实就像音乐作品,当听懂了优美的旋律,观众就更能读懂历史背后的意韵。”


脱下长衫走入工人队伍之中

雕塑重构六位人物


记者采访中得知,虽然上海机器工会的发起会在外国语学社,但考虑到学校不利于工人往来,因此在西门路泰康里41号(现在自忠路225号)召开理事会。如今,在自忠路225号上海机器工会临时会所遗址相邻人行路面,镶嵌标注“上海机器工会临时会所”的铭牌,并在比邻的太平湖绿地安放了新创作的雕塑。


“不要变为只挂招牌的工会”,百年前的机器工会发起大会上,李中作为临时主席作了报告,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一点。而在这座雕塑中,6位人物由坐及立,构成了鲜明的人物特点和关系,也把筹备成立工会时的场景通过非具体的人物展现出来。蒋铁骊表示,虽然雕塑中的六个人物不是具体在历史中对应的人物,但他们彼此之间构成了人物关系,有着明确的角色。“比如有一位坐着的年轻知识分子,他拿着文件,在椅子上挂着他的衣物,是一种脱下长衫走入工人队伍中的感觉。而其他几位人物中,有老者、有年轻人、也有女性,这也一一对应了当时工运史中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中觉醒的人们。”


无法使用吊车安装

工人的智慧令人钦佩


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由于创作时间紧迫,这座雕塑在6月1日晚间才运抵太平湖旁。当时已经是深夜11点,由于吊车无法进入花园中央位置,这座由6人组成的雕塑需要由工人们亲手摆入指定的位置。蒋铁骊告诉记者,不同于其他雕塑,这座雕塑采用的是铸造的方法,作品的重量相比锻造的雕塑更大,加上有底座,在没有吊车的情况下,如何要放至指定位置,他当时心里也没谱。


“我很佩服现场工人们的智慧,他们在当天晚上让我大开眼界。”蒋铁骊透露,现场的五六位工人经过简短的商议后,马上定下方案。他们先在指定摆放的花坛的位置铺上木板,然后在作品的底座以及木板上安装许多圆形的铁棍。随后在附件的一棵大树上,一位工人爬上去安装铁链和铁葫芦,随后将铁链固定在雕塑上。只见一位工人开始喊口号,“一二三,拉!”就这样,这座非常沉且难以移动的作品缓慢地移动了起来。蒋铁骊如此描述道:“没在现场的人可能没法理解那个画面,他们每拉一次树上的铁链,雕塑就缓缓地往目标位置移动了几厘米,而从开始移动到最终到位,花了三个多小时的时间。”在那晚,整个工人团队忙到了凌晨4点左右,蒋铁骊当天回家时也已经接近凌晨5点。


这几乎一个通宵的工作也让雕塑顺利到位,蒋铁骊也对记者说:“这一次的创作,我不仅要对当晚负责安装的工人师傅们道声感谢,也要对南京铸造厂的工人们说声辛苦了,在工厂里震天的敲打声和粉尘下度过了多个不眠之夜,他们用极高的效率和水准完成了这件作品。作为这个雕塑的创作者,我认为他们的功劳不可磨灭,这是一件属于集体的作品。我对此心怀感恩。”(庄从周)


记者手记

工会之初心百年未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有一些文字之外的东西印刻在了文字之外的地方传承至今。


作为中国第一个阶级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创造了许多第一,也留下了诸多启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机器工会成立的初衷。成立之初,机器工会就明确“五个不要”,强调不要变成资本家的工会、不要变为不纯粹的工会等,历史也一再证明,只有党领导下的革命工会,才能真正为职工谋福祉。机器工会正是真正为职工谋利益,才赢得了职工的拥护。继承了机器工会的上海机电工会的诸多实践,更证明了这一观点。


上海机器工会成立百年之际,上海市总工会举办了一系列庆祝和纪念活动,上海机器工会临时会所遗址等地得到了重新修缮展陈。这些旧时器物的还原,也让更多当代的工会工作者、职工深深感受到,工会之初心百年未变。(张锐杰)


摄 影:张锐杰,庄从周
责任编辑:王枫,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