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人们总不经意被挂在墙上的一张张笑脸照片所吸引:“我叫陈思志,我来自浙江,我是一名普工。”“我叫李家良,我来自浙江,我是一名普工。”“我叫徐正发,我来自云南,我是一名普工。”……
尽管照片里的人物都是这座城市最普通、最默默无闻的建设者,但他们真挚的笑容熠熠生辉。镜头定格下的是这些建设者的最美一瞬,他们微笑时脸上涌起的每一道皱纹,真真切切写满了他们与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故事。
“上海就是我第二故乡”
每次回到上海,不论是工作还是游玩,照片主人公之一的陈思志,都爱到徐汇滨江旁边站一会。已经过了知天命年纪的他,只要想起为徐汇滨江建设挥洒过汗水的日子,脸上浮现出自豪的笑容。
“其实我来上海已经十多年了,在上海建工的许多工地上都打过工。拍这张照片时,我正在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黄浦江南延伸段WS5单元188S-F-1地块项目上干活,当时项目安全工程师乐柯达代表工会和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志愿者们前来慰问正在工作的我们,发给我们的盐汽水和高温慰问品,盐汽水在烈日下喝下去特别清凉,贴心关怀让我和工友们很开心,在镜头前笑得特别灿烂。”
“想起来上海的最初目的,其实不过就是为了‘讨生活’,有口饭吃就很好了。”陈思志聊起从衢州老家外出打工的初衷,不无感慨地告诉记者。上海建工给了他一份可以靠手艺安身立命的工作,上海这座城市更给了他和像他一样的外来务工人员最大的包容。“原来,我们还有自己的‘建设者之家’,原来,我们普通农民工的照片也能像大明星一样挂到墙上。”
城市对建设者的包容与关爱,都被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记在了心间。正如陈思志坦言:“上海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时常惦念“家”的味道
“还记得刚出来打工时,跟过不规范的建筑队,住的宿舍环境特别差。”陈思志回想当年的经历,感慨现在的住宿环境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在一建项目工地上,别说没有了上下铺,宿舍现在都安装了空调,一天工作下来我们能休息得更好。”
除了住方面的改善,陈思志还有另外一大感受:“在老家,有时甚至还会想起职工食堂的饭菜。”工地上的外来务工人员来自五湖四海,一建会充分照顾大家的口味,喜欢江浙口味的有清淡可选,云贵川的外来务工人员也有辣味菜能吃。“菜色丰富营养好,夏天还有免费的咸菜汤、绿豆汤,最主要职工食堂干净。我在一建项目上时,和工友们都只吃职工食堂的。”回味起一建的职工食堂,笑容再次浮现上陈思志的脸庞。而他感受到的种种变化,正是近年来,上海建工一建集团在积极打造职工信赖的“全国化”职工之家方面取得的成果体现。
“我的侄子侄女现在也在上海打工。”陈思志告诉记者,打工之余他也会与家人在上海相聚。他会询问侄子侄女,在单位是否也有“职工书屋”。陈思志在一建的工地时,闲暇时会和工友们到“职工书屋”阅读,增长知识。
陈思志笑着说,“工地上像我侄子侄女一样的90后已经是主力军了,年轻人选择上海发展,在上海建工打拼,前途肯定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