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研学真正回归教育本质

来源:劳动报 发布时间:2023-07-31 00:00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疫情平稳后的第一个暑假,前几年才冒出来的新生事物——研学,在这个暑假火爆回归,价格水涨船高的同时,也出现了鱼龙混杂、脱离本质的局面,亟需规范与监管的细则出台。


比如,普通的旅游甚至是参观,加个研学的名头,价格马上翻几倍。前几天,部分人员和机构带领学生进北大参观,每人收费高达10800元,让研学异化成了一场暴利生意和富人游戏。


再比如,部分研学项目就是打着研学的旗号去旅游,结果“游大于学”甚至“只游不学”;把学生拉到清华科技园,谎称是清华新校区;有的每天四五点钟就把学生叫醒,开始“特种兵式”行程,“文化体验”变成“景点打卡”;说好的去体验生活,结果孩子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玩手机打游戏;还有某些培训机构打着研学名头偷偷搞竞赛考试……凡此种种,背离了教育初衷,也浪费了家长们的钱财精力。


究竟何为研学?我们首先应该厘清其定义和本质。研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根据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文件,中小学研学旅行首先应当是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从这个层面来看,严格意义上,研学应由学校组织实施,体现公益性原则,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不能任由第三方机构“野豁豁”、胡乱作为,更不能高额收费,增加学生家庭的负担。


然而,由于有利可图,定义不清、监管细则缺位,旅行社、教培机构、留学中介、育儿自媒体等纷纷入局,一些文化旅游机构如美术馆、博物馆、旅游景点、乡镇等,也亲自加入“战局”,推出相关研学活动。


因此,为规范研学行业,首先应该将学校公益研学和社会商业研学严格区分开来。对于教育部门来说,不能将社会商业研学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更不能将之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级挂钩。对于社会机构来说,在发布各种招生广告和推广里,不能宣称这些研学经历可纳入学校教育评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杜绝研学乱象的发生。


对于学校而言,组织研学实践应完善流程,从计划准备到组织实施,全程公开、透明、可监督,做好学生的安全保障。当然,如果学校运营能力有限,可以把研学的具体交通食宿外包给有关社会机构,但对委托机构应提出严格的资质要求,所收取费用,应该经过严格审核批准,坚持公益平价原则。


当然,随着教育的多元化,社会机构如果推出研学旅行等相关产品,也未尝不可。但这是商业行为,要与教育部门组织开展的研学课程严格区分,任何部门、任何单位不得将其作为研学课程看待,不得将其作为学校研学课程的替代或者补充。


同时,对于此类商业行为,需要教育部门、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监管,重视研学的教育本质和价值观,必须要把“研”和“学”放在突出位置,设立权威的认证标准,厘清研学范围、经营资质、收费标准、从业人员行为规范、违规处罚标准等,对研学机构和个人进行审核,合格者发放认证,确保其教学质量和安全可靠性,并依据标准实施严格监管,切不可让研学旅行成为暴利生意和富人专利,让大学成为收费景点。


总体而言,研学乱象应该从源头抓起,依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出台规范与监管的细则,重视教育本质,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和感悟,确保研学活动能够发挥教育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学有所得。


■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