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里穿着棉服在冷库里穿梭

来源:劳动报 发布时间:2023-07-31 00:00


霍师傅正在讲解如何“找货”。 ■摄影颜筱依



■劳动报记者 陈宁


当你在三伏天里吃着冷饮、冰西瓜降温的时候,有人却穿着厚重的棉服站在高温下,喝着热开水取暖,他们刚从冷鲜仓库里出来,穿梭在40℃的温差里。新零售带来的不仅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催生了一批像仓储拣货员等新职业。


酷暑炎炎,记者来到位于青浦区的京东上海生鲜1号仓,亲身体验现代冷鲜物流仓储工人的劳动和生活。


“忙时每天一个马拉松”


在电商每个“双十一”创下销售业绩新纪录的背后,是供应商、采销营销、仓储物流等多方的联合作战。


京东物流上海生鲜1号仓,占地面积4万平当米,库存量300万件,服务时效为“211”(即上午下单,下午送达),服务涵盖华东地区。


霍利君今年已经43岁了,6年前,他从老家东北来沪打工,选择了入职京东,开始这份“冰火两重天”的工作。


像霍师傅这样的拣货员是仓库里面工作量最大的工种,相比较于那些在自己工位上就可以完成工作的同事而言,他每天需要多走很多步。


四万平方米的仓库按照冷鲜、冷冻、包装等来分区,虽然跟同事们比,霍师傅年纪上不占优势,但他体力好,速度快,拣货业绩常常排在整个冷鲜仓当月业绩前三,不经意间就成了仓里的“马拉松选手”。


霍师傅穿着红色的棉服,皮肤黑黑的,一开口就是幽默的东北腔,虽然个子不高,体型偏瘦,但却暗藏着惊人的体力,至今还保持着仓里的不少纪录。


拣货员需要自己到货架前找货物,“拣货员是计件制,拣货越多收入越高,年轻人都会多跑步、多拣货。”由于一个订单往往含有几件、几十件货物,霍师傅需要在仓库内来来回回跑动,“最多时,我一天要走六七万步,相当于一个马拉松,忙的时候,一天要拣一千多件商品,一个月工作下来瘦了十斤。”他说。


货柜号排列烂熟于心


每天三万多步是他的日常,手持一个扫码设备,每半个小时就会收到一个订单集,每个订单集有十几个订单信息。接到指令之后,霍利君立刻在脑海中闪过路线图,一手拉上推车,随后迈开步子,一头扎进冷仓里飞奔拣货,把货放到推车上,一个订单集分拣完毕后,推送至下一个环节分拣至各个配送点。


因为霍师傅所在的仓库为211时效,因此对拣货的效率要求更高,所以每天都像“超级玛丽”,在和时间赛跑。“基本要在两三分钟内完成一个订单集的商品拣选,需要对商品陈列和店内的路线非常熟悉,哪些订单号的货物在哪里早已烂熟于心。”


他向记者演示了一遍。扫码设备上接到的所有订单,都详细标注了货物货柜号,拣货员只需要找到对应的货柜,找到商品后再用设备扫描,即完成了出库的第一步操作。


虽然听上去简单,但实际操作中,要在十几秒内完成这步操作,难度就在于是否能快速找到对应货架。霍师傅的秘诀就是记住货柜号的规律。比如三位数的货柜号,中间一位的单双号决定货物是在左边还是右边的货架;三位数的最后一位,每差一个数字,意味着货柜间相差两百米;当然还有上层、下层货柜的差别。这些都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经验累积,熟能生巧才能做到每笔订单的秒级速度提升。


所有的货物分拣好以后,霍师傅会将小车推到一条长长的传送带前“排队”,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分拣。忙的时候,他来来回回拣货时,还要“盯”好自己之前送去的货车没有被“插队”,或发生位置后移,因为如果出现了“纰漏”,那意味着订单处理的时间也许会被耽误。


“发现原来自己也怕冷”


老家在东北,习惯了严寒天气的霍师傅自称不怕冻,但当他第一次在三伏天进出冷仓工作,才发现自己的身体也不是那么适应。


“不跑起来脚都会冻。”这是三伏天里霍师傅时常发出的感叹。“忙起来还好,跑动起来身上就暖和了。”从上班开始,霍师傅便这样一直忙碌奔跑在分拣线上,虽然跑动会让身体和脚底暖和起来,但因为一直小跑运动,不一会他额头上就结了薄薄一层水汽。


他回忆刚开始来这里工作时,每到了夏天身体极不适应,一天8个小时在冷仓里,脸、耳朵、鼻子只要是暴露在空气中就会被冻得通红。每年三伏天,工作结束后更是大挑战,室内是0℃寒冬,室外是30℃以上的天气,因为冷热交替,一出仓后,脸上、手上立刻就湿嗒嗒。因为身体常年积累湿气,晚上回到宿舍第一件事就是拿热水泡脚,或者去园区里的桑拿房蒸桑拿驱寒。


近年来随着中国快递物流业快速发展,高科技已成为这一行业的标配。仅京东物流,人工与机器人协同作业的智能仓库就已有50多个。但像这样的冷鲜仓库,却几乎没有机器的踪影。因为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机器还无法“适应”。再加上,冷鲜产品的外包装多为非标准化,机器的抓手也无法实现安全、有效地抓取。因此这样冰火两重天的工作,仍然离不开人。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