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甘肃通渭华家岭镇:多元产业助力脱贫,书写民生幸福答卷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0-12-25 21:55

摘要: 近年来,通渭县华家岭镇以脱贫攻坚为统揽,确保交出一份高质量的脱贫答卷。

近年来,通渭县华家岭镇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始终坚持高质量、严要求,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毫不松懈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抓牢抓实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交出一份高质量的脱贫答卷。

通渭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晓春:“今天我们来到了海拔2460米的风雪华家岭,这里西通兰州,东连天水,北靠会宁,310国道横贯全境,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地域优势,促使这里最近几年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和种养殖业,实现了美丽的蜕变。”

2019年初,对于华家岭镇班岔村村民孙文举来说真是个大喜的日子,他家告别了以前破旧不堪的危旧房,搬进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房,宽阔的硬化路直通家门,家里用上了自来水,烂泥路不再成为雨天出行的“拦路虎”,他再也不惧怕冬季的寒冷和破旧房坍塌的危险,如今在家种种地、养养羊,生活很惬意。

“我是2019年春季搬迁入住过来的,这新农村的地方房子很好。我们那边原来是土坯房,土块垒建的,这边交通起码方便,自来水接到家里。我们以前老家原来吃的是窖水,院子里放的那种窖水,到这边过来自来水全部通上了,现在吃的是自来水。还有这路,以前的就刚能开过去三轮车,走的是土路,一下雨就根本没法走,这边全部都是硬化路,我还住在路边,交通方便多了,拉个东西方便了。现在,家家发展都有了小汽车,都能到家门口,我们以前的房子一下雨这边塌那边塌。还有我们搬到新农村给我们新建牛棚,每家每户都补贴牛,给我补贴了八只羊,在家现在养羊种地,日子过得挺好的。”通渭县华家岭镇班岔村易地扶贫搬迁户孙文举笑着说。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增收措施,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华家岭镇通过支部+合作社、兴建扶贫车间,大力发展种养殖业,推动扶贫产业发展,打通群众发展“血脉”,持续带动农民增收。如今,养殖业成为本地村民重要的增收产业,通过培育扶持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抱团发展致富奔小康。

通渭县三利源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宝禄:“通渭县三利源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6月,主要是以快手网络等平台线上宣传、线下销售,扩大销售面。合作社流转土地50亩,带动周边群众238户,其中分红农户70户,每年每户分红790元。合作社固定务工人员是3人,通过托养、技术指导、品种改良等方式,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以前在外面打工着,现在人上了年龄干不了重活,就到合作社一天喂牛、清理圈舍,一个月4000元钱,感觉离家还近,既能照顾上家里又能挣上钱。”通渭县三利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员工郭建刚说。

“我今天过来拉一车牛粪,这是老板免费为我们农户提供的,让我们种庄稼,拉到家里面往地里沃肥,明年准备种庄稼。”通渭县华家岭镇班岔村村民郭建强告诉记者。

采访期间,孙宝禄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养殖场,络绎不绝的顾客上门询问牛的情况,他在与顾客的一番“较量”下成功交易,原来这位顾客是位回头客。

“我是从静宁来的,上一次前一个月左右在三利源合作社买了17头牛,今天我又带着我们一个村里的人在这儿挑牛。老板两口子人很实在,我也信任,这会儿来再挑着买几头牛。”一位来自静宁县的买主说。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电子商务技术的快速发展,网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互联网线上销售让空间上的“万水千山”成为网络里的“近在咫尺”。孙宝禄夫妻二人不断探索销售新模式,利用线上线下联动发展,摇身一变成为“牛”主播,通过“快手”等平台进行现场直播和短视频线上宣传,让自家的“致富牛”在网络上推广出去,让更多人知晓并前来选购。

“通过‘快手’平台,我看到了华家岭镇上的三利源合作社,通过主播的讲解每次新到的牛、新建的牛舍,引进繁殖母牛品种都好。通过平台看了,过来看一下他的牛,准备和老板合作着买一头繁殖母牛。”来自马营镇的买主张出妥说。

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功不可没。近几年,为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推动当地老百姓种植荞麦、胡麻、土豆、燕麦草等农作物的良种化,提高亩产量,增加村民收入,定西华岭毕昌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和订单种植,降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确保农民收益的稳定;另一方面加强与定西市农科院的合作,确保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定西华岭毕昌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文毕:“我们定西华岭毕昌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合作社流转土地三千亩,其中我们种植的作物有燕麦、荞麦、胡麻、马铃薯等,在合作社打工的人有100多人,他们的年收入在一万元到一万五千元左右。”

离开毕昌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记者来到甘肃金岭众创林木育苗农民专业合作社,看到一群鸡正在草地和树林空地上悠哉悠哉的觅食,听负责人介绍说这是一种散养生长的走地鸡,在林地里活动觅食,目前有一万五千余只。合作社主要经营的是云杉苗木培育、林下经济、观光花卉、向日葵、马铃薯及小杂粮种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通过对这种现代循环经济农业发展模式的探索,实现农业产业的延伸,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甘肃金岭众创林木育苗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柴军虎:“我们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主要进行苗木种植和林下养殖,目前种植树苗300余亩,养鸡15000余只,主要有贵妃鸡、乌鸡、绿壳蛋鸡以及土公鸡,带动周边贫困户181户,常年务工人员20余人,每年收入大概三万元左右。”

“‘十三五’以来,华家岭镇按照草畜产业为主导,中药材、马铃薯、小杂粮、育苗为补充,以劳务为保障的发展思路,发展‘十百千万养牛工程’,持续抓好草畜产业培育,以脱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益的目标,落实贫困户种养规模全覆盖全达标工程,鼓励农户发展养殖,累计引进良种牛1330头,发放铡草机1068台。截至目前,全镇牛存栏7800头。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华家岭镇一手抓产业、一手抓旅游,多措并举持续增加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为接下来的乡村振兴打好坚实基础。”通渭县华家岭镇副镇长苟鹏斌说。


责任编辑:王文怡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壮大特色产业...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白碌乡:...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甘肃肃南:加...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