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担心脊柱手术创伤大、效果差?上海十院骨科团队给出中国原创新答案

来源:劳动观察 发布时间:2021-12-10 15:16

摘要: 由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骨科主任贺石生教授牵头编撰的《V型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一书,近期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世界首款单孔双通道、双介质脊柱内镜系统在这里诞生。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贺石生教授团队研发的我国原创的新型脊柱内镜手术技术——V型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是国际上首款单孔双通道脊柱内镜系统,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在空气介质和水介质下均可操作的双介质内镜。12月10日,该项成果正式向公众发布。


为什么脊柱手术即使微创也很“受伤”?


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的关键一步,但进化的代价不得不由人类的脊柱承担,相信大家身边经常会遇到喊着脖子疼、腰疼的朋友。有研究发现,约80%的成年人会遭受到慢性脊柱疼痛的困扰,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类预期寿命的增长,脊柱疾病的发生率更是逐年上升。


从医疗角度看,手术是严重脊柱疾病的最终治疗方法,但传统脊柱手术创伤较大,加之手术难度较高、预后情况不佳,让很多病人望而生畏,甚至放弃治疗,这严重影响了个人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也加重了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脊柱微创手术也成为了医疗界努力突破的方向,由于此类手术创伤更小,病人手术后恢复更快,近年逐渐成为了部分脊柱疾病治疗的首选方案。


然而,现有的脊柱微创手术技术存在很多的不足。


比如传统的椎间孔镜直径只有0.8cm左右,但其中需包括手术操作通道、成像系统、光源、水流灌注等结构,导致实际手术操作空间非常有限,只能使用特制、小巧的器械,难以处理较为复杂的脊柱疾病。而且,传统的椎间孔镜只有一个手术操作通道,每次仅能使用单个手术器械进行操作,稍显笨拙,效率也低。


此外,脊柱内镜下椎间融合手术作为当前最前沿的微创融合技术,对手术操作安全性、操作空间等具有较高要求,传统内镜难以满足。


不但如此,当下所流行的脊柱微创手术技术主要源自德国、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属于我国的原创性技术和设备极少。


用牙签吃菜VS用筷子夹菜


针对现有脊柱微创手术器械及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贺石生教授团队历时五年多,设计研发了新型的V形双通道脊柱内镜系统。该系统在理念和手术设计上不同与以往脊柱内镜技术,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创造。


V形双通道脊柱内镜系统设计有两个通道,可以全程实时的监视手术操作,提高手术安全性的同时增加了操作空间,使得手术更为灵活。贺石生教授打了个形象的比方:“传统的脊柱内镜做手术,就像是用牙签吃菜,只能是浅尝辄止,我们的V形双通道脊柱内镜系统做手术,就好比用筷子夹菜了,灵活性有效性大大提升。”


与以往的脊柱内镜系统相比较,V形双通道脊柱内镜系统有以下特点:


一是拓展了脊柱内镜的手术适应症,不但可以用于常规脊柱内镜手术,还可以应对传统内镜难以处理复杂脊柱病例。


二是可以使用常规直径手术器械,降低了手术器械损坏的概率和经济成本。


三是该款新型脊柱内镜可以全程、实时监视下应用常规手术器械进行操作,既增加了手术安全性,又提高了手术效率。


身高1米8、体重110公斤的患者因L4/5左侧椎间盘巨大突出而需要做手术。但是,病人存在重度肥胖,脂肪、肌肉较厚,手术部位又需要深达骨质,因此原有的微创手术设备难以完成,如果放在以往,就不得不选择传统开放式手术,手术切口必然较大,要广泛剥离肌肉等组织,大范围显露手术区域才能完成相应操作,单是切口可能就要在15cm以上,可能出现损伤大、出血多、术后恢复慢、切口并发症多等问题。


他接受了贺石生主任团队的V形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手术。作为一种全新的微创手术技术,它可以在不增加创伤的前提下很好地完成神经松解、镜下椎间融合等操作,有效解决此类患者病痛的同时,又可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疼痛,缩短恢复时间。最终,这位病人的微创腰椎融合手术的切口只有2cm左右,术后5天就出院回家。如今患者术后已有一年,完全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实际临床治疗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骨科近年定期举办V形双通道脊柱内镜专题学术会议和操作培训班,现已培训学员、进修医生200余名,线上学术会议视频累计回放量高达万余次。同时,V形双通道脊柱内镜系统现已申报、获批国家专利达27项,并在广州、重庆、西安、大连等多地建立了技术培训中心,面向全国大范围推广应用。


通讯员:樊云山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近期上海天雨路滑,遛狗请小心!中...

还在担心脊柱手术创伤大、效果差?...

上海这家医院运行专项慈善基金一年...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