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春前夕,由上海市食药安办、市市场监管局编制的《2019年上海市食品安全状况报告(白皮书)》正式出炉。这已是上海连续9年向社会发布食品安全白皮书。据悉,2019年度,上海共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8177起,罚没款金额13416.76万元。
食品安全总体
有序、可控、稳中向好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019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关心支持下,上海各部门、各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的战略部署和中央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的工作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守护好市民“舌尖上的安全”,不断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9年,上海继续深化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完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推进实施“餐桌污染”治理工程和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持续加强长三角食品安全区域一体化发展,圆满完成第二届“进博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净化消费市场,提升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合力,牢牢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刚过去的一年,上海主要食品的食品安全总体监测合格率为98.1%,较前一年提高0.3个百分点;接到集体性食物中毒报告3起,食物中毒人数65人(无死亡病例),食物中毒发生率为0.27例/10万人口,继续保持在2011年以来集体性食物中毒发生率不高于1例/10万人口的较低水平。
这一年,上海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市民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度评分为86.2分,市民食品安全状况总体满意度评分为83.9分,分别较2018年提高了0.8分和3.2分,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继续保持有序、可控、稳中向好的态势。
生产企业“减量”
餐饮服务业风生水起
截至2019年底,上海共有271807张有效的食品生产、食品经营、特殊食品、食品相关产品等许可证。其中,主体业态为食品销售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多达159703张,占总量的58.76%,是109377张主体业态为餐饮服务或单位食堂的食品经营许可证的1.46倍、1347张食品生产许可证(不含特殊食品生产、食品添加剂生产)的118.56倍。
和食品销售业的繁荣相比,上海食品生产企业数近年进入了“减量期”——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连续11年减少,从2010年底的2210家减少到2018年底的1323家,2019年虽然数量有所反弹,也只是增至1347家。食品生产企业的逐步减少和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的发展缓慢,背后主要原因在于监管力度加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2019年,上海相关监管部门共注销或吊销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证照34850张,约占2018年全市有效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许可证(包含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许可证)数量的12.68%。
和正在经历转型期的食品生产业不同,上海的餐饮服务业却是风生水起。截至2019年底,上海共有持证餐饮服务单位109377户,数量是2015年的1.84倍,足足多出49789户,平均下来一年新增1万多户。
其中,公共餐饮单位79077户(特大型饭店124户,大型饭店2693户,中型饭店12448户,小型饭店52864户,其他如快餐店、小吃店、饮品店等10948户,食堂15498户,现制现售14080户,集体用餐配送单位297户,中央厨房128户)。2019年,上海还有7494户实施临时备案的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分布在社区、商场附近,为市民提供便捷的服务。
“重拳”执法
查处食安违法案8177起
2019年,上海有关监管部门落实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的要求,开展日常巡查、监督检查和专项执法检查49万户次,发现问题企业4.4万户次并要求整改或者予以处罚。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统一部署,结合实际,上海各区、各监管部门密切配合,以突出问题为导向,开展了整治食品安全问题联合行动、农兽药残留专项整治、重点食品品种专项检查等20项专项整治。
“重拳”之下,上海2019年共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8177起,罚没款金额13416.76万元。上海公安部门侦破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19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95人。
此外,2019年,上海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共接到食品类投(申)诉、举报和咨询71915件,其中,举报案件查实率达到25.4%。市民投诉举报主要集中在5类食品:餐饮食品、肉制品、粮食加工品、食用农产品、糕点等,主要反映的问题是食品变质、过期、有异物、违法添加、包装标识不符合规定、就餐后出现不适、无证经营、餐厅控烟不力等。根据线索,经核实,上海食药安办2019年共落实有奖举报案件1336件,奖励金额共计38.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