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4日,由劳动报、建投书局与中国电信上海公司联合主办的“云网融合:新基建 寻新机 开新局”主题论坛活动顺利举办。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系统工会主任汪羽、劳动报党委书记邵新宇、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常朝晖出席活动,活动共吸引了线上线下1200多人共同参与和观摩。
本次论坛特邀学界、业界的专家大咖,与劳模、员工和用户一起,通过主旨演讲和圆桌论坛的形式,以线上线下共同参与的互动和交流,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地去探索和思考在“云网融合、云改数转”的大背景下,企业和个人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寻新机、开新局,不断打造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论坛上,来自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高卫国、上海钛米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及CEO潘晶、中国电信上海公司网络技术高级专家周学明和《IT时报》记者王昕四位嘉宾一起组成的“锵锵五人行”,针对“面对新基建、新经济、新发展,我们该如何在‘后疫情时代’迎接挑战、拥抱变革、寻新机、开新局?”的主题,从学界、产业界、从业者和用户的维度,展开精彩的分享与交流。
话题1:疫情前后,信息通信新技术发展对工作带来哪些改变?
高卫国分享道,作为高校老师,疫情带来最大的变化是原来的线下教学改为了线上教学,刚开始有些不习惯。但是线上教学解决了很多疫情之下现实的教育问题,也对今后的新基建带来了更多的要求:比如要确保良好的网络接通效果,保证“空中课堂”的质量流畅与稳定;比如要提升虚拟现实的现场体验度,让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模式更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性,提升课堂上相互的关注力和存在感,保障教学效果。
“疫情之下,原先用于防辐射用的医疗机器人开始服务于传染疾病的防控应用,比如消毒机器人不仅使用在ICU、隔离病房,更是被广泛服务于发热门诊,并逐步成为医院的标配。”潘晶说,疫情正催生着信息通信新科技、新应用、新产品的创新与普及,也必将推动着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快速发展与演进,用通信科技之力,不断深化和完善着人类社会对公共卫生领域的理解和认识,创造着更多医院服务的变革奇迹。
周学明表示,在疫情期间,我们政府利用数据手段分析识别高风险区域和人群,采集和整合各种数据和资源进行防疫控制,通过信息的有效传递消除着人们对未知疫情的恐惧,保障社会的平稳运行;同时疫情也让通信运营商进行反思,如何通过新基建的契机和云网融合的转型去快速响应政府与民生的需求,提供更加强大有力的通信网络支撑。
话题2:围绕新基建、在线新经济的推进,对新技术新应用的诉求。
周学明说,与以前相比,这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扶持推动下,上海高科技的研发公司与研发成果越来越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经济也越来越有活力,相信上海一定会成为全球的科创中心。
中国的庞大人口基数与通信新科技的繁荣发展,为各行各业不同层面孕育和搭建了创新的良好平台、开拓着发展的空间,这些高科技的创新与发展给百姓带来了极大便利、也活跃了经济,从社会价值形成了资本投资的经济价值。
潘晶提到,科创板、创业板的推出,让充沛的资金进一步推进着科技应用的突破与超越。国家和社会正面临着一个大变革期,也迎来了机遇期,作为科技创新的从业者,新基建、新经济的加持,不仅助力自己在科创路上持续奋进,也希望各行各业都能纷纷涌现科技创新潮,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在未来形成对我们衣食住行更加便利的新技术和新应用。
话题3:“后疫情时代”,请用一句话,概括对2025年智能社会的畅想和憧憬。
高卫国:2025年,智能社会将会进一步延长人类的“寿命”,增强人类的“能力”,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可以做比现在更多更自由更高效的事情。
潘晶:5年之后,5G承载的基础通信的架构变化,一定会有1-2款改变和影响这个时代的新通信新技术的产生,颠覆着我们的认知。
周学明:相信2025年新基建会获得成功,中国电信的云改数转获得成功,而个人可以有时间看看书陪陪家人,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王昕:2025应该是超计算力无处不在,超级连接无处不在,成为一个超级应用无处不在的超级互联时代。
沈钢:在当下这个百年未遇的大变局中,在这个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极速大发展中,对于劳动者个人来说,我们的理想工作应该是:放平心态躬身入局,脚踏实地从无到有构建理想;迎接挑战拥抱新技术,变革转型实现学习赋能;自我突破做困难的事情,让自己变得无可替代;主动跨前扩大人际连接,培育开放合作良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