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8日,上海股权交易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上海股交中心区块链建设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已能够实现全部业务数据上链,并成功与证监会监管区块链实现连通对接。
携手同济研发底层平台
发布会上,上海股交中心党委书记、总经理张云峰介绍,近年来,上海股交中心一直密切关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在区块链技术架构选型、共识算法、智能合约、隐私计算、数据加密、安全认证等重点技术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技术储备,为参与本次区块链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了解,上海股交中心基于同济区块链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区块链底层平台“梧桐链”,发挥区块链防丢失、防篡改、可追溯、易扩展等特点,创新性的运用梧桐链的智能合约和UTXO技术实现数据上链,确保申报数据与监管数据的真实性、可追溯性与完整性;基于跨链技术规范,实现与监管系统的互操作性,为监管部门实施监管提供极大的便利。
同时能够实现资源集聚和资源共享,缓解资源配置不平衡的局面,弥补资本市场功能发挥不足的现实,并解决资本市场业务流程冗长、业务操作成本过高、多重监管且标准不统一以及存在中心化信任架构等问题,提高市场规范效率,降低资本市场信任成本,重塑资本市场信用管理体系。
区块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那么如何理解区块链技术?
同济大学区块链研究院院长马小峰向记者解释,事实上,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产生了大量数据,云计算提供了算力,这些技术被称为“使能技术” ;而更上一层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就被称为是“场景技术”,它解决了人们生活中各个具体的点,比如人脸识别、身份验证等。
“但要解决具体的场景,你的数据必须是可信的,而且是极大流通的数据。” 马小峰说,在这个过程中,区块链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就是把“使能技术”和“场景技术”连接起来,我们称它为“平台技术”。区块链解决了一个数据组织的平台技术,所以它成为了一个数据组织、机构协同的基础设施。
可解决监管数据准确性等痛点
区块链技术在区域性股权市场的落地应用,将推进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级,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促进区域性股权市场业务创新和规范发展。
张云峰表示,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股权交易中,会有助解决该市场目前存在的一些痛点,其中包括监管自动化、监管数据的准确性等。
他说,当前,我国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整体融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其中除了中小企业自身原因外,市场建设的信息化治理水平问题也导致市场存在信任成本较高、业务流程繁琐、监管难度较大等问题,进而影响了市场交易活跃度和融资效率。
另外,我国34个区域性市场各自建立了信息技术系统,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张云峰表示,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为集中统一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后台管理创造了可能,能够帮助各市场将更多人力、财力、精力放在探索业务创新上,在前台展业中各自发挥优势,形成百花齐放的良性竞争局面,真正促进区域性股权市场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