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购买了多年期的健身房预付费卡,最终却遭遇了商家跑路的尴尬。近日,就有消费者致电本报称,购买了健身卡,最后健身房没过多久就关门了。付出的钱都打了水漂,权益也没法得到保障。记者发现,线下的健身房大部分都采取销售预付费年卡甚至多年卡的形式来运营。
健身房为何不能做到按次收费,或者不再销售长期的预付费卡?如何进一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业内人士也表示,对于传统连锁健身房来说,确实面临着成本高企、获客困难等客观因素,不过可喜的是,健身行业正在逐步转型,更多的新模式也在陆续出现,消费者的选择也逐渐增加。
购买年卡却遭遇商家跑路
近日,市民陈女士致电本报称,自己今年4月份花3999元购买了普陀区上海健舒堡体育管理中心四年的健身卡。然而就在一个月前,该健身中心突然关门,人去楼空。自己购买的年卡也没法退赔。无独有偶,市民瞿女士同样是购买了该健身中心的年卡,也遭遇了“商家跑路”的窘境。
记者随后来到了这家位于曹杨路汇融天地的健身中心。只见健身房门口的宣传简介已被撤掉,大门拴上了铁锁,还被贴上了封条,健身中心内早已没有相关人员。两张法院的裁定书和门上贴着的“2020开门红”贴纸,显得格外刺眼。
根据门口张贴的法院执行裁定书和律师函可以看到,该健身房不仅无法继续履行与消费者签订的服务合同,还拖欠了40余万元的物业管理费。根据裁定,其名下的健身器材将被评估、拍卖。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购买了健身年卡,本来是想打算享受长期的服务,如今却不得不担上“企业可能一夜之间关门跑路”的风险。有消费者就提出,健身房是不是可以按次结算,这样就能把消费风险降到最低。
推预付费卡因成本高、获客难
健身房为何要卖预付费卡?一位健身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向记者透露了其中的秘密:对于一家普通的健身房,会员的续费率只有15%。这意味着,绝大部分的消费者,都是“全新”的。从本质上看,健身本身是一件需要“坚持”的事,但是“坚持”对大部分人而言并不容易。再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健身房的获客非常困难。在高昂的租金、人力成本压力下,为了维持正常的运营,健身房出售预付费卡获取充足的现金流,也成了普遍做法。
一位会籍销售顾向记者倒起了苦水,由于复购率低,每个月的销售压力都很大。“营销10个客户,能有3个买卡已经不错了。我们门店开了6年多,很多器械也已经旧了,装潢也显得老式了。价格、区位都没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消费者当然更愿意去那些新的店。”
上述资深从业者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家小规模门店计算,前台最少要两个员工,健身教练至少也要2-3人,即便是一家只有5个人的门店,算上房租、运营等成本,不算前期投入,一个月要支出近10万元。如果每个月做不到这点营收,就意味着亏本。”他说,人力成本占到一家门店的近七成,而且教练资源在上海又处于相对“紧缺”的状态。“一旦收入无法保障,私教就走了。要想再招人,除了资金成本,还意味着更多的时间成本。”
推月卡、互保联盟、走向线上等新模式涌现
高昂的成本、较低的复购率,再加上今年疫情的冲击,让健身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虽然艰难,不过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越发看重,健身产业也正逐步探索着从传统模式中寻找转型的方式。
有业内人士介绍说,受到疫情冲击,今年很多中小型健身房都受到冲击,资金流一旦断裂,就只能倒闭。为了尽可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防止健身房“跑路”,上海也在积极寻求健身房形成“互保联盟”。“各个品牌形成互保,一旦有品牌倒了,这些购买会籍的会员就可以到别的品牌继续享受健身房的服务。”此外,行业内也在探讨,能否介入第三方平台,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将年卡的费用分期支付,来规避风险。
根据最新的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规定,预付费卡的经营者应当于每季度第一个月的25日前,在协同监管服务平台上准确、完整地填报上一季度预收资金支出情况等信息,不得隐瞒或者虚报。规定也明确了相应的责任主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
尽管上述规定可以一定程度上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但前提是健身房要主动前往市商务委备案、同时自身达到一定的规模、并且缴纳一笔的保证金。所以,从根本上还是无法杜绝一些小规模健身房跑路的问题。
在预付费卡的“保护”之外,健身房自身也在寻求着转型。共享健身房的出现,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市场上也已经有健身房推出了月卡、次卡、单次课程等短期的服务模式。“相对而言客单价更高,但也有不少消费者愿意选择。”
还有健身房走起了线上线下联动的模式。据角马健身区域经理张傲介绍,角马健身就是通过线上和线下联动的模式进行运营。一方面,消费者可以选择线上的单次课程,另一方面,线下也不再是单纯地销售年卡,而是制定一整套的健身计划打包销售。“全新的模式和体验,可以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总体来看,健身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