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话题|打造数字孪生城市,上海走了哪三步?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宁 发布时间:2021-07-07 19:49

摘要: 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等要素,数字城市的“智”理,改变着实体城市的运行。二者虚实相生,构成了“数字孪生城市”概念。

便捷、高效、有温度……这是大多数人脑海里对上海的印象和感知,这背后,数字城市在默默地发挥着作用。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要素,数字城市的“智”理,改变、优化着实体城市的运行。二者虚实相生,构成了“数字孪生城市”概念。


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主题是“AI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似乎正是为“数字孪生城市”而开。在今天开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览首日,全社会形成合力构建上海“数字孪生城市”的景象呈现在我们眼前。


第一步

从芯片到计算平台,

新技术搭起“虚拟城市框架”


数字孪生城市,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设备或系统“物理实体”的基础上,创建一个数字版的“虚拟模型”。那么,要“克隆”一座城市,首先就是要将其数字化。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使城市具有智慧感知、反应、调控等能力。


主流企业层面,国内厂商在智慧城市建设上的投入不断增加——阿里的ET城市大脑、腾讯的“数字政府”“超级大脑”、百度的AI City、华为的智慧城市神经系统、京东的城市计算平台、平安科技的智慧城市云、科大讯飞的“城市超脑计划”、浪潮的智慧城市大脑……基本所有主流玩家都纷纷布局。


中国移动,想必大众对它已十分熟悉,但你也许对它的新业务很陌生,近日,中国移动成立了一家芯片公司,进军物联网芯片制造业。在2021WAIC的展览上,中移动就带来了它的智能物联网芯片。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万物互联,在一座数字孪生城市拔地而起前,第一步就是将城市万物互联。


万物均可互联,就意味着要面临各种各样的产品提出很多种解决方案。“这就面临着严重的细分化问题,虽然有些芯片的需求量很大,但总体来说种类散乱,虽然整体规模很大,但摊下来单一产品或者系列产品的需求量可能并不大。”中移动展台负责人表示,比起传统芯片,物联网芯片的作用更加细分化,尤其是在商业化方面。因为传统的芯片智能用在特定的需要有计算处理的地方,而物联网芯片更加灵活,主要是基于日常生活的,比如门窗、家电、甚至衣服鞋帽等等,对技术的要求更高,也更注重应用场景的针对性。


今年1月2日,上海迎来了今年第一波寒潮,当日8点多,杨浦区眉州路平凉路路口水管爆裂。同一时间,杨浦区城运中心通过中心视频共享平台,第一时间掌握了水管爆裂现场的情况,当下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联系了街道居委,并同自来水公司沟通,随后对影响的小区进行走访,安抚居民。下午4点就恢复供水,通过城运中心的视频共享平台,看到恢复供水的同时路面也维修完成。


这是一起今年发生在杨浦的紧急事件,其背后凸显的,是上海数字化转型中展现出“高效处置一件事”的能力。而为这一能力“保驾护航”的,是阿里云的飞天操作系统。


2020年7月,阿里云正式成为上海市电子政务云基础设施,支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为特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云技术支持。该项目采用了飞天操作系统,应用阿里自研的神龙服务器,同期部署了主机防护、态势感知、数据库审计等多种安全防护能力,保障政务应用的安全稳定运行。


第二步

数据流好似“血脉”,

看“魔方底座”如何制成城市运行


一座虚拟城市搭建起来后,现实空间与数字空间如何快速“穿梭”与转换?在今年的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土生土长”的国产大数据基础软件企业星环科技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数字化转型“魔方底座”,帮助城市管理、金融监管、交通运营等企业、机构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如果把一座数字孪生城市比作一部手机,那么阿里、华为、三大运营商等企业就像是这部手机,它们代表的是硬件支持方,而星环科技则好比是安卓、ios系统,代表的是底层核心技术。”星环科技售前与解决方案总经理高俊杰这样形容。和炫酷、直观的上层应用相比,人工智能的底层核心技术往往很是“低调乏味”,时常“隐身”在计算机系统里,但它却是人工智能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


“魔方底座”就是这样一款会随机应变的“基石”产品。记者在现场看到,“魔方底座”集纳了星环一站式极速大数据平台TDH、星环智能分析工具Sophon等基于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产品系列,可以根据不同行业和业务场景的需求进行技术“组队”,轻松搭建起最适合的大数据平台架构。


高俊杰指出,数字底座的核心是数据,也需要借助强大的工具,融合技术,实现数据挖掘、分析与共享,服务城市智能决策和科学运营。


如今,数字化转型“魔方底座”已在上海多个行业和场景试点应用。展台现场展出的虹口大数据资源平台就是代表之一。记者在展台看到,该平台汇聚了虹口全区的政务业务、物联传感、视频图像等多源异构数据,形成统一质量与标准的高价值数据资源,再经由交换引擎和共享门户让平台内的数据流动起来。高俊杰介绍,这一平台解决了虹口区数据质量欠佳、数据共享交换能力薄弱、大数据分析与展现能力缺失等问题。


当前,虹口大数据资源平台已接入全区43个部门8000+张数据库表,梳理开放分级分类数据资源480+个;构建了人口、法人、物联信息和房屋地理空间等基础库;打造了一网通办、一网统管、12345热线等主题库以及8个街道库,梳理了500+个数据指标;并通过数据资源管理门户实现了区级、市级和国家三级数据共享与联动,为全区级城市治理、监控预警、城运决策、应急指挥等提供了新鲜的数据血液。


第三步

面对层出不穷的需求,

千方百计探索“智能+”新机会


如果说将城市可视化是起点,数据融合是过程,那么挖掘需求实现应用,就是“克隆”一个数字孪生城市的目的。那么,面对医院、码头、机场……这些不同需求场景的应用,数字孪生城市如何刷新人们对未来城市的想象?答案就是百花齐放的智能应用。



“截止目前,支付宝端内医保电子凭证领取量近700万张;近400个医疗机构(含社区)窗口、自助机已上线支付宝医保费用支付功能。超过40家医疗机构支持在支付宝端内完成线上医保支付,市民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挂号、缴费,有效缩短就医时间。”在2021WAIC展览现场,蚂蚁集团分享了这组上海电子社保卡的数据。


当今,数字化已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方方面面。记者从现场了解到,随申办在支付宝端有80多项服务,累计用户突破4000万。


2008年,城市服务的第一个业务就是在上海发生,居民第一次在网上用支付宝缴电费,开启了网上办事的序章。2020年,支付宝“城市服务”全面升级为“市民中心”,全面开放数字政务和智能运营能力,目前全国超过300多个城市将“市民中心”搬上了支付宝。在上海,支付宝与合作伙伴大汉科技一道参与随申办的建设工作,目前随申办在支付宝端有80多项服务,累计使用用户突破4000万。


支付宝“随申办”是如今智能应用的一个缩影。正如记者在采访时,企业透露的信息,当前智能化才刚刚开始,智慧城市项目正在全国多地、多场景落地,但是不一样的是,每个场景、每个行业的需求都不同。


而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览现场,包括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等企业展示的就是它们探索“智能+”的最新应用成果。



例如,在“治理数字化”版块,商汤展出了覆盖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园区、智慧通行和遥感等多个应用场景的商汤方舟城市开放平台。其中,商汤将“AI+‘一网统管’”顺利落地至上海市江苏路街道,协助共享单车停放和垃圾满溢等街道管理需求,实现多个场景的主动发现、智能化研判和快速处理。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在采访中,参与其中的企业反馈给记者最深切的感受便是:有情怀、有温度地服务社会,让市民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是上海智慧城市一切建设的最终目标。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是以民生为重要导向,我们在做项目对接时明显感受到,政府的政策和技术考量,重点是以民生为切入口,目的就是去服务人民。”高俊杰指出,举例来说,当前上海已经能够预测未来的城市交通、洪涝灾害、治安等安全问题,政府都可以及时进行应急调度,通过政府侧来保证市民的安全。


摄 影:徐巍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刚性购房需求将出现较大增量!安永...

每3个医保参保人就有1人投保!上...

5G+XR产业联盟成立,上海数字...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