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显示,8成老人学会一个手机功能要教10次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宁 发布时间:2021-12-23 16:18

摘要: 《2021智慧助老模式观察报告》发布,八成老人学会一个功能要教10次 。

在12月23日召开的2021智慧助老趋势研讨会上,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与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中国老龄产业协会联合发布《2021智慧助老模式观察报告》,给出了不一样的解读。


八成老人平均4-10次学会一个新功能


“每天刷智能手机至少要两三个小时,经常网购、社交聊天,最常用的就是手机修图,最想要的就是‘元宇宙购物’,不用出门在家逛街就能美美的”,发布会现场,“时尚奶奶团”的郭丽荣奶奶向记者展示了当下老年人新潮的数字生活。


和郭奶奶一样,愈来愈多的老人跨越数字鸿沟,智能手机不仅“玩得转”还“玩出瘾”。报告显示,60岁以上受访者中,过半受访老年人(54.92%)平均每天用手机App在3-5个小时,近八成受访老年人平均每天用手机App超过3小时。


数据显示,超八成受访老年人学会电子产品新技能需指导4-10次,而他们的小辈恰恰缺乏 “反复教学”的耐心。在上海陆家嘴街道,志愿者张佳最初想教老人挂号、出行、用支付宝缴水电费。但她实际接触下来发现,有些老人连基础的连接Wi-Fi都不会,她针对基础薄弱的老人,从头开始教。


两代人智慧助老“供需”存在认知差


报告发现,老年朋友的数字生活需求,与社会普遍认知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中青年受访者认为,当前长辈们最需要学习的是防骗反诈知识。但老人更希望在掌握了基础操作、安全防骗知识后,能有“进阶版”,但市场上往往没有此类教程,只能自己“临时抱佛脚”一路摸索。


数字助老公益行动蓝马甲发起人马琳表示,助老课件不断在升级。“从最初一个版本走天下,到如今我们分为了入门版、进阶版、高阶版,还有针对性的开设视频剪辑、二维码名片制作等特别场次,来满足不同阶段老人的需求。”他坦言,课件也是在不断改进中,老人也会给我们提建议,“操作指南太繁琐、保健知识怎么订阅、想剪视频用什么软件……志愿者把这些需求统统带了回来”。蓝马甲是从今年年初开始,在国家反诈中心、工信部反诈中心指导下,由各地政府部门、志愿者组织、支付宝等企业共同参与的公益行动。


数据显示,近8成老年人希望能在常去的线下场所有专人驻点服务。当孩子没有空教的时候,更多人选择了求助客服热线。“20%的用户会再次来访,2021年来电次数最多的用户,累计求助228次,通话时间最常的来电长达9.22小时”,来自支付宝客服的数据显示,“ App适老化改造后,老年人平均来电时长由30分钟缩短至9.48分钟”。


线上线下联动助老获点赞


报告将目前主流的助老模式归纳为四类:政策驱动型、业务导向型、社会自发型、创新公益融合型。


“跨界融合、线上线下联动,这方面的探索和创新行动非常适老,”对于创新公益融合型智慧助老,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老年学研究所教授孙鹃娟建议,“扩大受众面,打造让老年人认可的公益数字化品牌”。


老年人对“智慧助老服务”满意度普遍较高,其中以蓝马甲为代表的“多方深度联合、线上线下联动”的创新公益融合型获得更多点赞,“多方联动、形式多样、老人信任度较高,”超过35%的受访老人这样评价。


“蓝马甲的‘合伙人’有政府机构、企业、有公益组织、媒体,目前已经超过了100家,志愿者规模也突破了1.77万人。”马琳说,通过这样的跨界合作,服务老人的形式也更多样化,既有进社区讲座、驻点,也有防骗展、体验点,教授的课程内容也五花八门,有防骗提醒,也有插花艺术。同时,针对老人遗忘曲线,蓝马甲也开通了线上“云”助老,老人上支付宝搜“蓝马甲”即可查看手机教学和防骗课堂教程,打开江苏有线电视南京频道、华数TV等,均可找到蓝马甲老年专区。


随着加入者越来越多,蓝马甲行动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明年计划将走进更多城市,新增100个数字助老服务驿站、10000名数字助老志愿者、服务更多人。


责任编辑:叶赟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数据驱动下的教与学变革,上海这所...

“全球智慧城市大会”落地上海,计...

5G、AI、深基坑、钢架桥……高...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