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tGPT、文心一言……今年来人工智能火爆出圈,未来智能领域的创新技术层出不穷。“未来产业关乎上海未来的竞争力。谁掌握了未来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宏韬8月15日在上海表示。当天,2023全球“未来产业之星”大赛复赛在临港未来产业先导区启动。
“项目+人才”双轮驱动挖掘核爆点
布局五大未来产业,上海正通过2023年全球“未来产业之星”大赛招募人才与项目,力争在“后天”产业里跑出核爆点。记者从市经信委获悉,大赛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报名总数达536个,其中项目组419个、人才组117个,涉及中美英德等8个国家,不乏由院士专家、长江学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等领衔的重点项目与团队。
经好中选优,有120个项目晋级复赛,将视赛道情况均衡考量,评出若干项目进入今年9月的决赛,另有40名高层次人才直通决赛。大赛设置1项“未来产业核爆奖”,将获100万元现金大奖,另有“未来产业超能奖”“未来产业风云奖”共100项。获奖项目除了有资金支持外,还有荣誉及赛后多维配套服务支持,包括赛投联动、政策和服务支持、信贷和园区支持等。
昨天,大赛正式进入复赛阶段。记者发现,入围复赛的未来产业项目可圈可点,如未来健康领域,由上海交大教授吕宝粮与米哈游共同创立的初创企业“零唯一思”,专注于情感脑机接口技术开发与应用,打造情感服务机器人;未来智能领域,由中科院院士鄂维南任首席顾问的深势科技,正结合人工智能与多尺度分子建模理论,致力于打破传统新药研发计算模拟平台对固有无序蛋白设计问题缺乏成熟可计算模型的现状;未来空间领域,商业航天领域聚焦激光通信的创新企业蓝星光域,其激光通信终端整机及组部件产品早于国内外许多同行,已迭代至第四代。
颠覆性技术是上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必争,如量子计算若能跑通,现有芯片将失去优势。然而布局未来产业必会经历“看不清”和“熬时间”之痛,但上海“愿意等”。如2021年由郭后扬博士在沪布局的“人造小太阳”即核聚变项目处于极早期,至少要到2027年才可能获得关键突破,但郭后扬的“能量奇点”公司仍得到一系列宽容与殊荣,包括作为临港新片区三周年项目集中签约、成为上海市未来产业先进核能专家委员会5家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唯一一家初创公司等。
上海未来产业发展潜力位居国内前列
作为中国最早布局发展未来产业的城市之一,上海在2022年率先发布了《行动方案》,布局了未来产业的五大方向、16个细分领域。五大方向指的是聚焦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产业集群。16个细分领域包括:未来健康领域的脑机接口、合成生物等;未来智能领域的通用AI、量子科技、6G等。
在昨日的复赛开幕现场发布的《未来产业潜力指数报告——未来潜力TOP25城》指出,上海在产业硬核能力、综合环境生态分指数位列全国第一,未来产业发展潜力位居国内前列,综合优势明显,国家战兴集群个数、科创板上市企业数、城市营商环境、成立三年内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等四个指标位居首位。
张宏韬表示,布局未来产业,必定会经历“看不清”和“熬时间”之痛,上海只有发挥人才、信息、资本、场景、生态等优势,在五大未来产业集群的16个领域中打造出若干个“核爆点”,才能在未来产业的版图中体现“上海作为”。
而临港新片区则是上海发展未来产业的“宝地”之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副处长李向聪形容临港这块地方,“距市区很远,但距‘世界’很近(距离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等相对近)。”他表示,临港正在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健康、未来空间几大领域展开未来产业布局。
发展未来产业,除了有“财”,更需有“才”。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方面称,下一步,上海将从“加快推进未来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完善创新企业成长的生态环境”等方面着力,为创新创业人才持续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头图为大赛现场,由组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