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产业,将会带来哪些新的机遇?日前,2023全球“未来产业之星”大赛决赛在沪举办。首届未来产业之星大赛举办以来,来自国内外的536个项目和顶尖人才积极参与,经过初赛和复赛,30个优秀项目、40位未来人才脱颖而出,决赛入围项目涵盖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个未来产业方向。
记者在现场观赛了解到,决赛涵盖五大未来产业领域,项目实力聚焦比拼技术的颠覆性、对产业的带动性及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在未来健康领域,康码科技的D2P人工合成技术很亮眼。传统制造蛋白质的方法是用细胞培养,过程复杂耗时。D2P人工合成技术不再依靠细胞,直接从DNA编码合成特定的蛋白质,只需3小时。尽管这一技术领域的对手很多,但康码科技克服的两大门槛值得关注——康码目前是同领域全球唯一实现百吨以上量产且人工合成价格低于细胞培养(仅细胞培养的十分之一)的生物科技企业。
在未来能源领域,全球范围内顶尖的等离子体物理和核聚变能源研究科学家郭后扬博士自美国归来,走“磁约束下核聚变”这一全新技术路线,在上海创办能量奇点聚变能开发公司,计划在2027年底建成下一代高参数试验装置“洪荒200”,为研发有商业发电潜力的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及其运行控制系统打下基础,有望解决人类终极能源问题。
去年10月,上海率先制定并发布《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今年3月,张江、临港、大零号湾成为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同时启动“未来产业之星”大赛,要在全球范围抢挖硬核项目与顶尖人才。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张宏韬在决赛现场表示,该方案实施一周年以来,得到广大企业的积极响应,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具体而言,世界首套单细胞分辨率的猕猴大脑皮层细胞空间分布图谱在上海发布;商汤科技、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机构的大模型通过备案;傅利叶、达闼和傲鲨等布局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康复、居家、科研等场景潜能巨大。
张宏韬说,上海计划在脑机接口、6G技术等未来产业上发力,到2030年,上海未来产业产值将达5000亿元。为了竞逐这些“未来赛道”,上海计划实施“领跑计划”“雨林计划”等六大计划,而举办未来产业大赛,便是上海的行动之一,“我们觉得,未来产业还是充满未知和挑战,要推动未来产业发展,核心是要走出这一步,要坚定地往前走,去推动、去尝试。”
据上海市经信委透露,本次大赛相关优秀项目及人才将纳入本市未来产业项目库、人才库,根据具体情况享受本市相关专项扶持政策。大赛后续还将举办未来产业系列培训营、会客厅、交流会等系列活动。
头图为决赛现场,劳动报记者陈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