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1条”加速大模型发展,四年来已拥有25万AI人才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宁 发布时间:2024-05-07 18:00

摘要: 人工智能是上海坚定不移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

人工智能是上海坚定不移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近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接受采访时表示,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的典型代表,正进入爆发期,其中已备案的大模型达24个。同时,上海已形成“1+4”通用大模型格局,即一款开源大模型,两款大模型已商用,另有两款在研。随着今年通用大模型数量逐步收敛,大批工业、金融、消费、教育、生活、宣传等领域垂类模型加快应用。


“11条”加速大模型发展


眼下,通用人工智能已成为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神器”,凡事求教大模型,比搜索引擎还管用。4月23日,上海AI企业商汤科技发布其“云端边”全栈产品矩阵及日日新大模型SenseNova5.0版,当周,商汤股价涨幅近100%。


“通过在基础模型上持续地推动,有些已经达到了6000多亿的参数模型。比如商汤、MiniMax、阶跃星辰等,近期不断推出迭代的模型。有些模型支持上下文的长度已经达到200万字,有些能够更好地表达中文的语义。”张英介绍,在24个备案的大模型中,已有大量的垂类模型,比如聚焦在网络视听、出行服务、游戏动漫这些方向上,能够为用户提供智能的视频制作、定制旅游的行程、担任网文写作助手。


不仅如此,上海尤其重视大模型对工业的赋能,集成电路、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重点行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包括缺陷检测、运营管理中,均有大模型的助力。


今年,上海发布《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若干意见》,被称为大模型的“11条”,从支撑大模型的创新能力、提升创新要素供给能力等四方面加速大模型发展。其中关于“要素供给”,张英特别提到,算力是人工智能的“燃料”,为此上海拿出三招——建立市级算力调度平台,对符合条件的智能算力中心,在能耗指标、资金支持方面开通绿色通道;对算力建设主体给予奖励;对于租用大模型的研发企业,经评估后给予最高10%的租用补贴。


AI发展核心要素是人才


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另外一个核心要素就是人才。张英举例说,在人工智能人才方面,上海在全国有优势,特别是近四年来,已从10万人工智能人才发展到现在的25万人。在培养特殊的高端人才方面,上海创立了人工智能中高级人才评审,已经评选了249位,这是新兴职业。


在做强增量方面,上海也在全国率先启动人工智能训练师职称评审和认定,已经有450多人获得了这方面的认定。人工智能带来了一些创新的岗位,比如数据标注师、提示词工程师等,这些新兴岗位也为年轻人带来新行业中的新发展空间。


“现在,我们对人才需求非常大,因此将从各个方面与相关委办局共同推动。推出了相关的政策,比如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创新团队核心骨干和紧缺的高技能人才,给予重点落户政策。在奖励方面,实施了AI人才专项奖励,每年有2万多名关键岗位的核心人员拿到这方面的奖励。”张英同时表示,上海也在加大人才的培养,相关高校都在陆续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帮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人工智能。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叶赟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上海新能源车达128万辆,今年地...

面向“专精特新”企业和中小微企业...

上海工业博物馆项目首批70余件藏...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