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产品出海”到“产业链出海”,再到“科技出海”,中国企业“出海”模式不断升级。3月13日,记者走进纳琳威集团与禾赛科技的产品体验中心,探秘上海制造企业的“出海密码”。这两家上海本土企业,一家以纳米新材料打破国际垄断,另一家以激光雷达技术改写全球智驾产业链规则,成为上海“硬科技”出海的标杆案例。
纳琳威:从替代到引领,“中国膜”实现全球跃迁
在迪拜沙漠腹地的汽车改装店里,ISF伊斯夫品牌车衣正被熟练技师贴上一辆保时捷911。这个源自上海的新材料品牌,以产品为切入点,已开启深耕欧美、东南亚、中东、俄罗斯等国际市场的步伐。董事长肖琳向记者介绍,凭借纳米配方,纳琳威成为率先打破国外PET功能膜垄断的企业。如今,他们又将航空减阻膜装上了国产大飞机,又在东南亚建起建筑节能膜生产线。
在纳琳威的展厅内,记者见到了从黄浦江飞跃到波斯湾的“中国膜”,一卷看似普通的透明薄膜颠覆了记者对“中国制造”的认知,据悉,其纳米涂层厚度仅有头发丝的千分之一。据介绍,这款厚度仅0.2毫米的TPU漆面保护膜,不仅终结了同类产品依赖进口的历史,更牵头制定了《汽车漆面保护膜》国家行业标准。通过纳米铯钨掺杂技术,薄膜可实现划痕自修复功能,耐候性超越国际竞品。其建筑外贴节能膜经上海建科院认证,夏季空调节能效率达36.1%,已应用于上海科学节能展示馆等标志性建筑。
"我们带着纳米配方和工艺包出海,但生产设备必须重新设计。"肖琳解释,纳琳威的全球化路径呈现出“技术+标准”的双轮驱动。为此,集团正加大数字化平台和中试基地建设,以提升柔性生产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企业联合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研究中心成立的飞琳科公司,正研发航空减阻膜,首条产线已落户南通,目标替代波音、空客供应链中的进口产品。
而这一布局背后,是上海“揭榜挂帅”机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推动——高校实验室成果最快3年即可完成产业化验证。
禾赛科技:激光雷达“上海标准”敲开欧洲市场大门
“这不是简单的产品出口,而是技术规则的全球化。”在禾赛科技的体验中心,激光雷达产品展示出未来科技的魅力。
战略发展副总裁乐晓磊介绍道,禾赛科技是全球领先的激光雷达研发与制造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支持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的乘用车和商用车、自动驾驶汽车,以及无人配送车、AGV等各类智能机器人应用。公司2023年2月9日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
据悉,禾赛的出海策略以“性能+成本”双杀突围。在技术研发上,自研收发模块集成化技术,促进长期降本增效。通过提升收发模块集成度,减小激光雷达尺寸、降低成本,提升量产一致性和可靠性,实现规模化量产。其推出的ADAS激光雷达能无缝集成至汽车车身,高质量点云为自动驾驶算法提供便利。
自建工厂是禾赛科技保障大规模量产交付的关键。为应对全球化竞争,禾赛投资10亿元建设超级工厂,实现20秒/台的生产速度,2025年产能将突破200万台。
在行业标准制定上,禾赛科技积极发挥引领作用。作为牵头单位负责国标GB/T《车载激光雷达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的制定,在国际上,禾赛专家在ISO车载激光雷达工作组担任组长,推动国际标准制定。此外,禾赛还获得国际权威机构SGS颁发的ISO 26262 ASIL B功能安全产品认证,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走访中,记者也感受到,两家企业的全球化路径,折射出上海培育科技企业的独特生态。当纳琳威的航空减阻膜装上国产大飞机,当禾赛的激光雷达点亮全球汽车智驾系统,上海智造正以“技术标准+产业协同”的创新范式,向世界输出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案。与此同时,为了全面激活创新技术“出海”,上海未来将深化“创新产品目录”“离岸创新”等机制,支持更多企业以硬核技术参与全球价值链重塑。
头图为禾赛科技展示厅,劳动报记者陈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