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市经信委正式发布《上海市关于促进智算云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5-2027年)》,提出构建“云边端协同、产业链条完备”的智算云生态体系,明确到2027年实现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智算算力达200EFLOPS(每秒200百亿亿次浮点运算)、自主可控算力占比超70%的核心目标。这一政策不仅标志着上海在人工智能与算力领域的战略升级,更将通过“硬基建+软生态”双轮驱动,重塑全球智算产业格局。
算力基建与自主可控并重,打造国际级智算枢纽
政策聚焦算力基础设施的规模化与国产化,提出围绕浦东、金山、松江、临港和青浦等重点区域,部署智能算力集群,推动边缘算力节点与数据中心协同。例如,中国电信已在临港投运全国首个国产单池万卡液冷算力集群,通过网络中置、算力分层的“魔方”架构实现万卡高速互联,支撑万亿级参数大模型训练。
同时,政策要求自主可控算力占比超70%,重点攻关芯片、服务器、存储等关键硬件,推动国产替代加速。中科曙光、寒武纪等企业将深度参与智算中心建设,其服务器、AI芯片等产品需求预计迎来爆发式增长。
政策提出打造“综合型+垂直型”智算云平台体系,既支持通用大模型训练的综合型平台,也鼓励金融、医疗、工业等领域的垂直型平台建设。例如,商汤科技将推动大模型技术融入城市治理与智能制造,优刻得则聚焦智能算力租赁服务中小企业。
政策还明确“AI+消费”场景创新方向,通过算力券、模型券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推动超100个标杆应用落地。在金融领域,智算云平台将支撑智能客服、风险预警等工具;在医疗领域,辅助诊断与流行病预测模型有望提升服务效率。
政策红利与资本活水共筑产业生态
为保障目标实现,上海推出多项配套措施:重点智算云项目纳入市级重大项目,享受能耗指标优先保障与算力补贴,采购本地算力服务的企业最高可获补贴;推动“基金投资+算力入股”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智算中心建设,形成“沪算沪用”生态闭环;同时,优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支持企业技术攻关。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政策与《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账户业务发展若干规定》等金融开放政策形成协同,为智算云企业提供跨境投融资便利。
当前,全球顶尖超算中心算力多处于百EFLOPS量级,上海200EFLOPS的目标直接对标国际领先水平。政策不仅强调规模扩张,更注重云边端协同的生态体系构建,推动云计算、边缘计算与终端设备无缝联动,带动芯片、软件、制造业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在国际技术封锁背景下,上海通过自主可控算力建设,为科技安全筑牢防线。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AI芯片市场80%份额被外企占据,政策实施将加速国产替代进程,培育1-2家战略型企业与20家高成长企业,吸引国内外头部云商扩大在沪投资。
上海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智算云产业是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关键底座,政策通过“算力基建-技术创新-场景落地”的全链条布局,将上海打造为全球智算资源配置枢纽。此举不仅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将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