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进入收官阶段,36万平方米的展馆内,超百款首发新车与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同台竞技,周末和五一当天都呈现出观展大客流。
车展火爆,人气超高,她的“流量密码”是什么?如果说过去是以车模为主的眼球经济,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专业讲解员与直播主播的崛起,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从营销驱动向技术驱动的深刻转型。
“去模特化”趋势明显
车模曾是车展的“流量担当”。1993年上海车展首次引入车模,彼时海外品牌以异域风情吸引眼球。进入2000年之后,当时红极一时的超级模特也会现身,将车模经济推向巅峰。有段时间,各大品牌竟然有了自己的车模筛选标准与偏好。
车展的模特特别是外籍模特变少了。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但随着厂商或者模特想要搏出位,车展一度出台“限模令”。虽然这一限制在最近两届车展开始松动,但逛一逛2025年的上海车展还是可以明显感到,车模数量明显减少,其职能亦发生本质转变,部分中国品牌车模身着改良旗袍或汉元素服饰,在展示车型时融入传统文化解读;外资品牌则偏好简约科技风着装,与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演示相呼应。
一位资深车模告诉记者,自己参加了三届上海车展,规模大大小小的其他车展也参加了不少,感觉车展确实正在进行改变,一是很多品牌开始取消模特,改由工程师站台讲解技术细节,凸显对产品力的自信。二是厂商对模特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单纯站在车子旁边的“花瓶式模特”少了,而是要求模特也能对自己的部分功能进行演示,“有的品牌还对模特有外语方面的要求,以应对国际观众的技术咨询,导致不少模特朋友主动打了退堂鼓。”
直播主播“霸屏式”登场
与车模降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直播主播的“霸屏式”登场。在本届上海车展首个媒体日,记者在奇瑞展台看到,几乎每台车子前面,都有一整排的主播,正对着手机滔滔不绝,实时解说车型性能、价格及优惠政策,直播间观众可通过虚拟试驾、弹幕提问深度参与。
在休息间隙,一位来自宁波的主播告诉记者,她原本就是4S店的销售,是通过直播的形式,为区域客户“云逛展”。据记者了解,上规模的品牌还会自己组建直播团队,以“轮班制”实现全天候覆盖,甚至将发布会流量直接导入销售转化。
现场的直播主播变多了。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此次车展,极氪汽车更是大出风头,邀请央视名嘴撒贝宁进行直播,并与中国首位F1试车手马青骅对谈,央视的直播画面直接在大屏幕上播放,将整个展台的人气值拉到一个顶峰。
一年前的北京车展上,小米董事长雷军和360董事长周鸿祎催生了车企高管IP直播的热潮。本届上海车展,雷军没来,周鸿祎玩起了个人秀,他在小鹏汽车展台与人形机器人IRON的互动直播观看量突破500万次,他的一句“让机器人也来当牛马”更是火爆网络。
车展现场观展客流可观。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此外,随着新技术成熟,小米展台通过AR技术让主播“坐进”未量产的概念车内部,蔚来则利用多机位直播展现换电站全自动流程,观众点赞数实时影响展台互动奖励发放。
一场优质直播的获客成本仅为传统广告的1/5,且数据可追溯、可优化。主播的崛起,标志着车展从“线下引流”向“全域营销”转型。
技术正在回归C位
工程师讲解虽然专业却缺乏一定的亲和力,主播直播虽然成本低,但毕竟与手机前的观众有相当的距离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原本的车模或礼仪人员,开始转身为车展现场的专职专业讲解员。
平时工作和生活在长春的王霖告诉记者,她原本就是一名模特,随着模特数量减少,相应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自己面试失败,转而找到了现场讲解的工作。
她表示,讲解的要求确实更高,资料就有厚厚的几十页,不能说完全背下来吧,至少要对汽车的基本功能要比较熟悉,每天只有午饭时间可以休息一个多小时,客流高峰时间段,只能错峰吃饭。
新技术层出不穷。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车模与讲解员和主播的此消彼长,深层逻辑在于汽车产业价值坐标的位移。2025年车展呈现三大核心趋势,一是科技展区扩容: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馆面积较2023年增加25%,地平线、商汤绝影等企业展示的自动驾驶芯片、车路云一体化方案,成为专业观众关注焦点。
二是用户体验升级:极氪9X搭载的L3级智驾系统、理想i8的“无感充电”技术等,均安排工程师现场拆解演示;观众可通过VR设备模拟极端路况下的车辆响应,取代过往的静态观赏。
三是跨界生态融合:哔哩哔哩、小红书等平台打造“科技+文化”体验区,观众可拍摄AI生成的古风汽车海报,或参与人形机器人绘画互动,车展的“破圈”效应持续放大。
当车模退居幕后、主播连接虚实、技术站上C位,这些变化不仅重塑了车展形态,更预示着中国汽车工业从“跟随者”到“定义者”的角色转换。正如展馆内某块屏幕上滚动的标语:“这里展示的不是汽车,而是未来。”车展也必然会在将来从“秀场”变为“创新成果检验场”。
头图为车展上的模特。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