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消费品跨境” 向 “工业品跨境” 跃迁,上海企业以技术创新叩开全球市场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宁 发布时间:2025-05-19 16:11

摘要: 在长三角工业版图上,上海正经历一场从 “消费品跨境” 到 “工业品跨境” 的能级跃升。

在长三角工业版图上,上海正经历一场从“消费品跨境”到“工业品跨境”的能级跃升。随着《上海市推动工业品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 年)》的落地,政策红利如同催化剂,激活了制造业“出海”的深层动能。在松江九亭的工业园区与浦东的科创高地,两家本土企业以截然不同的路径创造了“新质出海”的鲜活样本。


让海外客户为技术溢价买单


“从九亭的车间到纽约的庭院,我们用了七年时间。”丰辛(上海)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浩明感慨道。这家扎根松江的企业,如今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劈开市场。


2017年成立之初,丰辛便将目光投向海外,选择以“研发-生产-交付”全链条能力破局。在2000平方米的厂房里,团队研发出首款“傻瓜式安装”电动百叶生态房——远程控制可翻转百叶结构,兼具遮阳、防风、防雨功能,散热性比传统阳光房提升40%。这款“会呼吸的阳光房”很快成为欧美家庭庭院的“新宠”,仅2024年就售出超8000套,年出口额突破1.5亿元,80%营收来自海外。


“售后做得好,企业就成功了一半。”彭浩明揭秘“复购密码”:在德国慕尼黑,丰辛设立了24小时在线服务中心,本地技术团队4小时内响应安装调试需求;在澳大利亚,定期回访机制让客户复购率提升至65%。凭借“专利护城河”和 “合伙人裂变” 模式,丰辛已从单一外贸企业蜕变为科工贸集团,2024年成立的丰佰居公司更将触角伸向欧美高端全屋定制市场。


当被问及 “出海秘诀”,彭浩明指向车间里的智能生产线:“我们用云端控制技术重新定义‘中国制造’,让欧美客户为技术溢价买单。”


出海的核心是掌握定价权


在浦东的箱箱共用总部,一套印有 “上海设计” 标签的智能循环包装设备,已在德国汽车工厂实现24小时无人化流转。


“新质出海的核心是掌握定价权。” 在2025物流技术大会上,创始人廖清新提出的 “微笑进化曲线” 引发行业震动。他将企业出海分为三阶段:产品型出海、场景型出海和产业型出海。箱箱共用选择最难的第三条路:投入1.2亿元构建专利集群——1项核心专利配套5项防御性专利,并在50个国家落地,仅PCT国际申请就达146项。这些专利让其智能循环包装系统在欧美市场拥有定价主导权,海外营收占比从2020年的15%跃升至2024年的40%,同比增长100%。


“工程力是打通全球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廖清新揭秘 “双向兼容” 策略:在江苏南通的智能工厂,生产线可快速切换满足东南亚市场的“性价比需求”;而对接德国工业4.0标准的海外工厂,则采用全自动化产线,误差控制在0.01毫米以内。这种“中国敏捷+欧美精密”的组合拳,让箱箱共用的产品同时进入宝马慕尼黑工厂与越南电子组装车间。


作为2024年唯一获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表彰的中国企业,箱箱共用的“反向OEM模式”正在改写行业规则。在法国里昂,其与当地企业共建的循环包装产业园,已吸引30家上下游企业入驻。


上海如何撬动工业品跨境 “新杠杆”?


两家企业的突围,背后是上海产业升级的 “组合拳”。根据《行动方案》,上海正构建“技术+服务+平台”三位一体支撑体系。


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35家重点平台企业形成数字建筑、智慧物流等产业集群,计划在虹桥品汇打造工业品电商“全球橱窗”;在通关环节,“离境即退税、销售再核算”政策让企业资金周转效率提升30%;针对工业品跨境“物流贵、售后难”,上海试点“专业化海外仓”,如某物流企业在欧洲投建的重型设备仓,配备本地技术团队,让订单转化率提升超30%。


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工业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8%,其中智能装备、绿色包装等品类增速超30%,一个 “技术驱动、标准引领、生态协同” 的工业品跨境新生态正在成型。


当丰辛的电动百叶生态房出现在纽约长岛的庭院,箱箱共用的智能包装流转于柏林的工业园区,上海正以 “硬科技” 和 “软生态” 重新定义 “中国制造” 的全球坐标。这场从 “跨境” 到 “跨产业” 的跃迁,不仅是企业的成长故事,更是中国工业文明与世界对话的新开始。


头图为丰辛生产车间,由企业供图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上海信息通信业“双万兆+人工智能...

东方枢纽上海东站等多项市重大工程...

上海加力提速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发...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