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热议上海市委全会:深化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激发创新活力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宁 发布时间:2025-07-10 15:59

摘要: 企业热议上海市委全会:深化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激发创新活力。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于7月7日在世博中心举行,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为国担当勇为尖兵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在沪上企业中引发热烈反响。众多企业表示,这一意见为上海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动力。


阶跃星辰创始人姜大昕:

受益于上海AI生态,持续攻坚多模态大模型


身处“模都”上海,人工智能企业阶跃星辰在短短两年内实现了迅猛发展与模型的快速迭代。公司创始人姜大昕感慨地说:“上海完善的人工智能早期布局、产业生态以及优势政策,都为阶跃星辰的发展筑牢了坚实基础。”


上海在大模型产业方面起步很早,早在这一轮生成式人工智能热潮之前,就已布局AI产业并举办了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同时,上海积聚了良好的产业生态。以阶跃星辰所在的徐汇区为例,“模速空间”汇聚了数十家人工智能企业和科研机构,形成了方圆一公里内集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 AI 垂直产业生态,真正实现了“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此外,市区两级政府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关切,出台了一系列涵盖技术创新、算力资源、语料数据、场景应用、人才服务和融资服务等方面的政策举措,让企业切实感受到“诚意足、力度大、很解渴”。


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阶跃星辰发展势头强劲。今年4月27日,其开源了性能最佳的图像编辑大模型Step1X-Edit,且在今年已发布多个同期最佳(sota)开源模型,后续还有多个行业领先的多模态大模型发布计划。


姜大昕表示,未来,阶跃星辰将继续专注于攻坚核心基础大模型技术,立足上海,整合全球产业资源,基于中国全面的产业链推动智能终端赋能,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协同创新,打造更加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


港科大上海中心主任杨旸:

以产教融合为核心,为科创中心建设注入“香港动能”


作为沪港合作的标志性项目,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产教融合中心自今年1月落户徐汇区以来,深度融入上海科创生态,其发展路径与全会精神高度契合。


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中心首创“1+1”双城硕士培养路径,让港科大学生第二年赴上海参与企业实习与研发,目前已吸引商飞集团、字节跳动等二十余家企业提供实战场景,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企业问题相结合。


中心主任杨旸谈到:“我们打造双城硕士培养路径,就是想让学生既能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在上海的企业里得到实战锻炼,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真正符合产业需求。”同时,中心打造全周期教育品牌“AHEAD”,融合人工智能、人本设计与工程实践,覆盖从青少年到职场人群,致力于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T型人才”。


在技术转化生态构建上,中心依托“一中心、两基地”模式,加速破解难题。在2025年上交会的首秀中,中心引入港科大6项技术转化成果,并荣获上交会“优秀服务生态机构”奖。


市委全会着重提出加快发展壮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这对中心而言是重大利好。杨旸表示:“我们自成立起就锁定‘芯人生’战略方向,在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领域深耕,就是看准了这些产业的发展潜力,市委全会的部署更是给我们吃了定心丸。”他说,“未来我们会继续以沪港双城为轴,把香港科研‘种子’播撒在上海产业‘沃土’上,深化产学研合作,在重点产业领域发力,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纳琳威董事长肖琳

融入上海产业体系,担当产业链“赋能者”


纳琳威是一家以无机纳米应用研发为核心的成长型科技集团,深度融入上海“3+5+1”新材料产业体系,其平台型新材料企业的定位与战略布局与上海建设膜材料创新高地的目标高度一致。董事长肖琳表示:“我们一直致力于融入上海的产业体系,我们的定位和战略布局能和上海建设膜材料创新高地的目标契合,这是我们发展的一大动力。”


纳琳威与长三角国创中心共同成立“NICE-纳琳威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正式纳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载体体系。同时,与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团队合作建立“东华-纳琳威功能膜研发中心”,后又与上海交大合作研发航空保护膜并进行产业孵化。此外,企业建立了自主打造的“无机纳米塑料改性平台”,有效链接膜材料领域终端客户,推动下游传统膜材料企业转型升级。


作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肖琳认为:“全会将‘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放在关键位置,这精准指出了我们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我们非常认同。”


2022年,上海膜材料产业发展联盟成立,纳琳威担任理事长单位,致力于贯彻落实上海市新材料“十四五”发展规划,聚焦膜材料的高端应用,加快膜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纳琳威的持续创新能力离不开上海丰富的人才资源,”肖琳说:“我们选择上海作为集团总部并扎根十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上海是材料人才的集聚地,有了人才,我们的创新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纳琳威也曾在“创客中国”上海赛区的舞台上,凭借硬核科技实力摘得企业组桂冠,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随着上海新材料产业政策的深入实施,肖琳表示:“我们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也会继续担当产业链‘赋能者’和‘连接器’的角色,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增长率达11.2%!中国2024...

上海剑指千企梯队:2027年培育...

第八届进博会消费品展区、服务贸易...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