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首批上海市“工赋链主”认定企业近日正式发布。作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等政策的重要成果,这批“链主”企业凭借在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产业链协同赋能等方面的突出表现,成为推动上海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力量。
从整体成效来看,这批“链主”企业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合计超6400亿元,不仅搭建起11个覆盖多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更通过开发180余个工业软件、62个工业机理模型,连接4500余台/套工业设备,形成了强劲的技术辐射能力。培育期内,它们带动8万余家链上企业、近4000家核心企业协同升级,打造25个数字化转型超级场景和160余个细分场景,在离散制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树立了转型标杆。
在具体实践中,不同行业的“链主”企业展现出鲜明的创新特色。上海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构建的“烟机服务型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集成柔性制造、智能运维等功能,依托大模型与知识图谱打造的智能故障诊断系统显著提升排查效率,培育期内通过3大超级场景与30个细分场景,带动200余家上下游企业以“链主引领+协同创新”模式提升产业链智能化水平。
上汽乘用车打造的“上汽领飞工业互联网平台”,则聚焦汽车行业痛点,其产销供深度协同等超级场景颇具亮点——灵知企业智能问答平台为内部大模型应用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而覆盖1.2亿数据的零件生命周期管理引擎,构建起清晰的数据资产链路,让供应链协同效率迈上新台阶。
航天领域的“链主”企业同样表现亮眼。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的“航天离散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以“搭积木” 式开发模式,针对离散制造特点打造工序级智能排产、三维高精度测量等场景,带动13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应用环节效率提升至少20%;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的“航天数字化制造平台”,则聚焦运载火箭制造,通过系列化自动柔性总装装备,加速航天制造智能化升级。
在电子、船舶动力、新材料、医疗器械等领域,“链主”企业的创新实践同样可圈可点。云汉芯城构建的“云设计+云制造+云服务”平台,以1.2亿数据支撑的零件管理体系打通电子产业柔性服务链路;中船动力的“船舶动力业务智慧云平台”探索“需求驱动+业务重构”模式,覆盖36个应用场景推动船舶工业协同升级;上海微创医疗器械则通过“数字化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资源系统平台”,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效率提升90%,为生物医药产业高地建设注入动力。
这批“链主”企业的崛起,不仅彰显了上海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度与广度,更通过“龙头引领、全链协同”的模式,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转型路径,持续夯实上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根基。
2025年首批“工赋链主”企业名单
头图为“烟机服务型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市经信委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