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未来三年以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制造业为核心,围绕“技术攻关—平台支撑—产业升级—生态构建”主线,目标推动3000家制造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100个标杆智能产品、100个示范应用场景及10个左右“AI+制造”示范工厂,培育5家左右综合集成服务商,为新型工业化注入“上海方案”。
方案聚焦工业智能核心技术攻坚,从模型能力、前沿技术到数据治理构建技术体系。通过强化工业模型对物理仿真、视觉处理、智能决策的支撑,突破工业元宇宙、智能边缘设备、工具互通协议等前沿领域,开发工业数据“采洗标测用”工具链与合成技术,破解数据与场景融合难题。
在此基础上,构建“工业智算云平台+工业语料公共服务平台+融合创新基地”的要素支撑体系:智算云提供“语料、算力、模型”一体化服务,适配云化、本地化等多元部署;语料平台汇聚船舶、汽车等行业多模态数据,以“嵌入式积分”机制推动数据共享;融合创新基地攻关共性技术,打造垂类场景示范。
产业赋能层面,方案瞄准集成电路、汽车等十大重点行业,贯通“共性场景—前沿模式—示范工厂”路径: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全流程打造智慧实验室、智能柔性装配等高价值场景;探索软件定义工厂、完全按需制造等新模式,依托工业元宇宙实现设计制造协同;建设智能体高密度分布的“AI+制造”示范工厂,推动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实用化部署,重塑制造体系。
同时,从工业软件工具(低代码开发、系统重构)、工业装备(智能化升级)到消费终端(端侧模型开发),构建“AI+”产品矩阵,推动技术向终端价值转化。
方案明确,为保障战略落地,方案从服务、人才、金融等维度营造发展生态:推动数字化服务商向智能化升级,遴选培育语料数据、智算云等五类专业服务商,构建“组团式”服务体系;推动工业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平台融合AI,开发模型即服务(MaaS)能力与智能化供应链功能,强化资源协同。加速机器人应用渗透,在高危、重复场景推广工业机器人,制定人形机器人安全检测标准,推动复杂工序无人化。
人才与金融层面,实施“AI+制造”先锋培养计划,通过产教融合、“订单式”培养培育既懂制造机理又通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数据增信、知识产权质押等专属产品,发挥政策性担保基金与产业基金作用,精准支持语料建设、模型开发等领域。
同时,完善语料、模型等标准体系,强化数据与算法安全治理,构建智能化评测框架;通过“一业一策”“一区一方案”统筹任务落实,依托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平台深化跨区域合作,以“揭榜挂帅”评选示范项目,营造全市“AI+制造”发展氛围,形成政策、资金、合作的多维保障。
此次方案的出台,标志着上海以系统思维推动AI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从技术突破到生态构建形成闭环,未来将持续释放新质生产力,为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树立标杆。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