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上海市正式发布《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通过三年时间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形成100个标杆智能产品的目标。政策发布后,记者深入探访华院计算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见证其自主研发的钢铁行业大模型如何将AI技术深度融入工业血脉,在钢铁行业实现从“实验室突破”到“产业化落地”的跨越。
破解工业 “三高” 难题
工业场景的“高准入门槛、高运营成本、高安全风险”,曾是AI技术落地的“拦路虎”。华院计算智能制造事业部副总经理杨晶晶在采访中直言,钢铁行业的特殊性让通用AI模型难以适配——既要面对99%以上的检测准确率要求,又要应对工业数据收集成本高、样本量少的现实困境,“传统通用大模型做热轧表面缺陷检测,得要百万张标注图片,可钢铁厂哪有这么多精力和成本去做数据标注?”
华院计算的破局之道,在于认知智能引擎平台的技术创新。针对“高准入门槛”,该平台通过“数据+知识”双轮驱动,将专家经验转化为可计算的知识图谱,仅需数千张图片就能训练出准确率超预期的缺陷检测模型,样本量需求仅为通用模型的千分之一,通过模型迭代可以大幅降低中小钢铁企业AI接入成本。
在“高运营成本”破解上,模型的精准决策直接转化为企业效益:某钢铁行业巨头,其表面缺陷检测识别准确率从传统的人工70%提升数十个百分点,单条产线年省成本超几百万元;铁前智能配矿环节,通过全链条数据优化矿石配比,预计年降原料成本几个百分点以上。
针对“高安全风险”,技术提前埋下防护伏笔。杨晶晶透露,模型目前可以将通过耐高温传感器与边缘计算等算力的结合,深入到一线关键工艺段进行辅助以往人工操作触及不到的地方,“先降风险,再提效率,这才是工业AI的节奏。”
AI 超级员工“举一反三”
从智能配煤到表面缺陷检测,再到计划向有色、矿山、能源领域拓展,华院计算的钢铁行业大模型正以“举一反三”的能力,从单点优化走向多场景覆盖,成为真正的“AI超级员工”。
“2019年刚入局时,我们先抓最核心的成本痛点——智能配煤。”杨晶晶回忆,某钢铁企业曾因配煤依赖人工经验,各类煤炭成分波动导致焦炭配比质量无法精准预测,“模型把老师傅的‘手感’转化为算法,结合煤质数据实时调配比,很快稳住质量、降了采购成本。”
这次实践让团队看到模型“迁移能力”的潜力。随后切入表面缺陷检测场景,通过多模态融合技术,模型既能解析微小的缺陷图像,又能理解“纹路发暗可能是夹杂缺陷”这类抽象经验,实现“检测+诊断”双功能——在某钢铁巨头热轧产线,毫秒级识别数十种缺陷的同时,还能反向推导成因,为工艺优化提建议。
如今,“AI超级员工”的能力还在延伸:团队正将技术复制到有色、矿山、能源等重工业领域,这些行业与钢铁的高准确率、高专家知识需求高度契合。人才结构也随之升级,某钢铁厂质检岗从15人精简至3人,节省人力转向AI运维、工艺优化,“现在钢铁厂常招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工业人才结构在重构。”
工业AI开启全球化布局
依托上海“AI+制造”政策红利与生态支撑,华院计算的钢铁行业大模型既在国内形成可复制的落地范式,也逐步开启全球化布局。
在国内,上海构建的“技术突破-场景落地-生态协同”闭环提供了关键支撑: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成立的宝联登工业平台、工业智算云平台等三大基础设施,已为企业提供超100PFlops算力。
目前,华院已入选上海市“AI+制造”高质量专业服务商,其“智能表面缺陷检测”案例更成为全国新型工业化标杆。“上海‘算力-数据-算法’三位一体的赋能,让模型迭代周期从6个月缩至45天,落地效率提升30%。”杨晶晶说。
在全球市场,模型已随“一带一路”布局出海:墨西哥某钢铁厂通过其软硬一体的智能质量管控系统,可以有效的提高产品良品率,降低碳排放。“出海不是技术搬运,安全是底线。”杨晶晶强调,团队优先与中资海外企业合作,通过算法与硬件深度绑定、国密算法加密,构建工业数据跨境安全防护体系,确保技术可控、数据安全。
当钢铁遇见算法,杨晶晶认为,AI并非工业的“替代者”,而是激活产业基因的“催化剂”。它不仅能优化生产效率,更能推动产业人才结构升级、技术标准迭代。未来,随着有色、矿山、能源、化工等领域的AI超级员工陆续上岗,工业智能化的浪潮将重塑更广阔的产业版图。
头图为钢铁行业的“智慧大脑”,受访企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