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无人机外卖已接单”、“你的无人机外卖已开始配送”……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外卖可以从“跑”着送,变成了“飞”着送?这一看似科幻的场景,如今在上海已经落地生根,被不少市民所尝鲜。近日,劳动报“职工明星会客厅”栏目就走进美团,零距离体验无人机外卖配送的全过程,感受低空物流配送从“小众试点”变为“大众体验”,助力上海低空经济不断高飞。
64条航线完成订单超60万
在很多人看来,无人机外卖是个新生事物。其实,这一业务已经算不上那么“新”了。
美团外卖上海地区负责人周婷婷告诉记者,早在2017年,公司就启动了对无人机配送服务的探索,到今天为止已经在深圳、北京、上海、广州、香港、迪拜等城市开通了64条航线,累计完成订单超60万单,场景拓展至办公、社区、景区、公园、校园、图书馆等。
据了解,就在今年3月,美团无人机香港首条“跨海+公园”配送航线通过审批,标志着这家公司用无人机送外卖的版图已覆盖中国超10座城市,一架架无人机正在真实地成为“空中骑士”,将物品送到千家万户手中。
周婷婷表示,目前在上海,已经开通了三条无人机配送航线,起点均为杨浦区五角场的合生汇广场,终点则分别为黄兴公园、互联宝地园区和复旦大学。
“高峰期单航线一天可配送300余单。” 周婷婷告诉记者,申城不少市民已经开始尝鲜“空中外卖”,就拿黄兴公园来说,特别是节假日期间,前去游玩露营的游客中下单无人机配送的越来越多,“方便、快捷,是消费者选择的主要因素,对他们来说,无人机配送不会因为交通拥堵或其他因素而导致配送时间过长,从下单到收到美食往往只需要几分钟。”
特殊装备“护航”到120米垂直升空
在了解完上海的航线布局与订单规模后,记者现场点了一杯冰柠檬茶,亲身感受餐品从“地面准备”到“空中起航”的完整环节。
等餐期间记者注意到,现场除了待飞的无人机,配送站还配备了不少“特殊装备”:一旁“冬暖夏凉”的专用充电设备格外显眼,它能在零下20度至50度的极端温度区间内,为无人机电池持续保温并稳定供电,确保动力模块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不远处的气象仪则实时跳动着风速、降水、温度数据。技术人员介绍,只有当数据符合“中雨、6级风以内”的安全标准,无人机才会进入起飞流程。
工作人员正在将餐品放进恒温餐箱里,劳动报记者贡俊祺摄
工作人员首先将冰柠檬茶放入美团自研的恒温餐箱,提前锁住低温以保障口感;紧接着对“餐品+餐箱”称重,确认未超过无人机2.4KG的载重上限后,将餐箱精准挂载到无人机指定位置,并用手轻拉检查牢固度,杜绝飞行中掉落风险。随后,技术人员通过设备联动,确认无人机双余度飞行控制架构、视觉定位系统(VPS)等核心模块正常,同时对照气象仪数据再次核验环境安全性。
待所有准备工作就绪,随着指令发出,无人机缓缓垂直升空——在离地120米高度时,它短暂悬停调整姿态,这一高度既避开了地面楼宇、树木等障碍物,也符合城市低空飞行管控要求,片刻后便朝着互联宝地园区方向平稳飞去,正式开启“空中配送”。
配送时效“飞”快不到十分钟
无人机配送,效果到底如何?答案就是一个“快”!
从记者下单的合生汇广场,到配送终点的互联宝地园区,地图上显示的距离在3公里左右。正值中午送餐高峰期,要是用传统的骑手取餐配送,整个过程至少也要半小时以上。
然而,无人机配送把这单的时效压缩在了不到十分钟。
很快,园区的智能空投柜上空就出现了无人机的身影,它先是迅速飞来,然后进行了空中悬停,对空投柜进行了精准定位,接下来便稳稳地从天而降。柜子上方的自动接收系统对物品进行“收纳”后,无人机便又飞起去“接单”了。
记者取到无人机送来的柠檬茶,劳动报记者贡俊祺摄
输入取件号,记者非常轻松地拿到了所点的柠檬茶。因为耗时很短,杯中的冰块都未出现融化,口感自然也更棒。
周婷婷告诉记者,无人机的优势就是把时效有强需求或是人力难及的配送场景做得更好。
“随着外卖需求的不断增加,特别是高峰期的运力往往很难得到满足。”周婷婷表示,无人机配送模式强调人机协同,可以在现有人力达不到的情况下提效,从而对运力进行有效补充。不仅如此,在为地形偏远或复杂的景区送餐、配送药品等特殊场景下,无人机可以的用户体验更佳。
费用不高飞行具备安全性
无人机配送,相比传统外卖费用会更高吗?记者实际体验发现,两者相差无几。
周婷婷也表示,当前无人机配送并没有设置额外的“飞行费”或是“加急费”,不过配送费并非固定,也会根据每个订单的实际情况有少许差异,“说不定用个红包,比传统配送更便宜也有可能。”
不仅如此,下单后,消费者的手机后台就可以实时追踪订单,能实时查看无人机的位置和配送进度,从而提醒你去“接机”。
与地面配送相比,无人机配送的安全性更被市民所关注。高楼林立的大城市,卫星定位容易出现位置漂移,会给无人机飞行带来很大风险。从2022年起,无人机就引入了视觉SLAM高精定位导航,2024年又把卫星导航和视觉架构做了一轮更新,如今的无人机已经配备了全新的“天眼”,可以做到避障避险。
当多架无人机在同一条航线内运行时,会不会出现“抢道”争夺空域呢?对此,周婷婷告诉记者,目前通过四维方式高效使用空域,并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多机协同、航线规划、空中调度等,不会出现“堵飞机”的情况。
至于电量方面,自研无人机的设计则充分考虑了冗余需要,单次飞行会确保有充足电量返航,也不可能因为电量不足导致配送中断的情况。
头图为无人机正在送餐点起飞,劳动报记者贡俊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