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创是驱动发展的引擎,金融是滋养成长的“活水”。银行如何为企业从初创到成熟的全生命周期注入动能?在行长袁伟勇的带领下,浦发银行张江科技支行创新科技金融范式,助力上海科创的“热带雨林”愈发繁茂。
浦发银行张江科技支行行长袁伟勇。受访者供图
打造“热带雨林式”服务
能成为“科技支行”的银行究竟是什么样子?走近浦发银行张江科技支行营业厅,开放式的窗口前是几张蛋壳型的椅子,既象征着这里“科技金融+孵化器”的服务模式,也起到了隔音、保密的作用。
沿着写满中国和张江科技发展史的楼梯继续向上,来到创新中心,这里不仅汇集了科技金融政策展示、企业创新成果展示、路演大厅等多种功能,最亮眼的还是一片由种子、灌木、苗木、乔木组成的“热带雨林”。这些植被分别代表着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
正是基于对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的洞察,浦发银行张江科技支行打造了“热带雨林式”科技金融服务模式,于2024年推出“张江创孵基地”,并由分行工会牵头成立了“袁伟勇科创金融工作室”,为科技企业提供“商行+投行+生态”一体化科技金融服务。
“我们支行大概90%以上的客户都是科技企业,有的企业已经合作了十六七年,我们伴随着企业一步步成长。”作为一名从浦发“学生兵”成长起来的基层干部,袁伟勇用“惺惺相惜”来概括科技支行与科创企业的关系。
陪伴科技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袁伟勇带领工作室成员深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领域,在张江科技支行这块金融科技的“试验田”上耕耘,收获了累累硕果。浦发银行创新中心张江创孵基地入孵企业共计50家,其中5家企业进入融资阶段,2家孵化毕业。
推动超60笔“首单”落地
“早期的时候,这样的产品在我们银行从业人员的理念里是根本不能想象的。但经过无数次的调研、学习,了解客户的诉求,推出新的科技金融产品。”袁伟勇介绍,工作室持续迭代优化科技金融产品体系,成功落地“浦创贷”“数据资产质押贷款”“浦投贷”等超60笔各类业务“首单”。
生物医药临床管线数据资产质押研发贷是袁伟勇曾经“难以想象”的产品之一。生物医药企业早期研发投入大、周期长,往往较难获得银行投资。了解到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创新药企业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工作室深入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后,发现其临床管线数据资产体现了创新药的核心研发成果,创新运用针对科技研发企业的授信风险评估模型,依托上海数交所对企业数据资产进行评估,成功落地业内首笔生物医药临床管线数据资产质押研发贷,护航科技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科创人才服务方面,袁伟勇带领工作室链通好科学家、创业者,推动形成“人+企”一体化融合服务方案,成功落地上海分行首单人才贷。在服务上海自贸区建设方面,工作室充分利用FT账户政策工具,在上市、并购、离岸经贸、供应链、托管、浦银避险、结算便利化等方面形成“跨境+”的科技企业服务特色。截至目前,支行先后落地业内首单FTF上市公司境外员工股权激励项目、业内首单科创板境外员工股权激励项目。
培育“懂科创”的人才队伍
“科创企业‘新陈代谢’非常快。现在我们前20名的存贷款客户,基本都不是三年前的企业了。”袁伟勇深知,应对科创企业的 “不确定性”,离不开一支 “懂技术、知需求、精服务”的队伍。“袁伟勇科创金融工作室”正是这支队伍的核心引擎。
袁伟勇介绍,工作室的9名成员平均年龄只有30 岁出头,但却是各条线的骨干。团队成员担任组长,在支行内组建“三大先导产业”行研小组,围绕20余个细分行业进行深入钻研,每周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形成 “学科技、懂科技、做科技” 的氛围。
“每周四的‘科技讲堂’,是我们雷打不动的学习时间。” 袁伟勇介绍,工作室构建了“内外双驱动”学习模式:对内,32 场 “科技讲堂”邀请员工轮流分享行业洞察;对外,定期邀请生态圈合作伙伴、行业大咖授课,让团队紧跟产业前沿。这些学习和实践的成果,每年还会被汇编成册,目前已出版至第七本。其中,《创想:孵化与成果转化》正是张江创孵基地运营成果的总结,不仅在行内形成影响力,更成为服务科创企业的“实战手册”。
头图为袁伟勇科创金融工作室成员。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