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丨居家隔离期间,压力都来自哪里?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张锐杰 发布时间:2022-03-26 09:59

摘要: 本期“调查”,本报记者结合往年调研及近期“申工社”微信公众号调查,连线采访了一些居家办公的职工开展调查。

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30场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分享了实用的心理调适经验,并提出了多重建议。对于奋战在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心理压力自然不必说,对于配合防疫的居民来说,动态调整的疫情防控政策是否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特别是仍在职场的职工,在居家的过程中,对他们的工作有影响吗?是否会感受到压力?如果感受到压力,又来自哪里?本期“调查”,本报记者结合往年调研及近期“申工社”微信公众号调查,连线采访了一些居家办公的职工开展调查。


居家心理有变化吗?多数受访者坦言有压力


居家隔离期间,是否会产生心理压力?在申工社的微信留言中,多数网友都坦言,居家隔离期间确实有压力,也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舒压小妙招。记者梳理发现,网友们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性、照顾家人(以子女为主)、长期隔离带来的压抑以及与工作有关的原因。


“隔离在家,每天都有各种传闻,起初也是不相信,但看多了还是害怕,特别很多都是身边的。”在此次封控期间,不少网友都认为,虽然官方的信息通报及时,但关于疫情的流言通过网络传播很快,封闭期间能交流的人少,而且物资短暂的紧缺等,也放大了这种不安。一位“阿晓”的职工留言说,“现在关于疫情的谣言满天飞,对于流言应该及时辟谣,让百姓获得可靠真实的信息,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


此外,多数网友表示,由于是与家人一同居家隔离,在隔离期间自己还要兼顾子女的教育等问题,这也是压力的来源之一。在一家证券公司工作的陈哲夫,在居家办公期间,就体会到了这种痛苦。“家里有老人也有孩子,他们好像觉得我在家会轻松点,时不时会有事找我。特别是小孩的网课,有时候还要督促他,比上班可忙多了。”因此,封控结束上班的第一天,他忍不住在朋友圈感叹,“第一次这么怀念上班。”


生活工作边界不清,如何在家办公工作成新课题


第一年疫情后,闵行区总工会曾针对职工的心理状况开展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多数职工担忧的是疫情过后的工作是否受到影响。而在本次的疫情期间,由于不少社区封控较为突然,许多职工临时就地居家办公,工作再次成为职工焦虑的来源之一。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职工们更在意的是,如何处理居家办公期间的平衡问题,这也成为不少职工的压力来源。


“居家办公期间比在单位上班忙多了。”在银行工作的赵女士,由于所工作的办公楼被封,后又遇小区封控,只能居家办公。原以为在家对工作影响并不大的她,实实在在感受到居家带来的变化。“花在沟通上的时间多了,每天坐下来除了出门做核酸,就没起过身。”她告诉记者,原先很多沟通问题或许就是几句话的问题,在办公室就可以解决,但如今封控在家,沟通成为很大的问题。“比如在系统上查信息,也要委托正常上班的同事,而且沟通只能通过微信和电话,有时候找不到人,这也拉长了沟通的时间。”在赵女士看来,虽然居家办公对自己来说有一些便利,但由于前期没有时间准备,导致办公设施、材料的缺乏,工作量不减反增。“第一天居家一直忙到晚上九点多,但实际工作量和原先在单位正常工作时间的量差不多。”


此外,由于居家期间,也会遇到外出做核酸、家里有事等情况,这些也或多或少影响了职工居家期间的状态。“在家工作没有明确的上下班的界限,很容易拉长工作时间。而且,不在办公室工作,多少有点不在工作状态的感觉,容易被分散注意力。”针对自己遇到的困境,一名叫“Jamesonly”的网友在微博上分享,通过在家里简单地调整家具摆放,临时打造了一块“办公区域”,对提高自己居家期间的办公效率有一定帮助。


不过,也有受访者表示,如果调整好心态,也能发现居家办公好的一面:例如,居家办公可节省大量的通勤时间,这些时间用于健身、放松,可以给自己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舒压各显神通,工会为职工开设线上心理课


心理压力如何缓解?在申工社的调查中,不少网友都留言,想办法让自己充实起来,是缓解压力的一大妙招。网友“星星想如果”表示,居家期间除了陪孩子上网课,自己是正常办公的。利用节省的通勤时间,可以用来做运动、看想看的书、追追剧,也能调整自己的心情。而有些网友也选择加入志愿者团队,既充实自己,也为防疫贡献一份力量。“封闭期间,加进了一个中介志愿者群,很多中介小哥因为店封闭在家闲着,自发组织为周边小区被困在家的人购买各种物资、打印资料,也让我对他们有了新的认识,心里很心疼,也很难过,感恩有这样一群人。”网友孟夏的留言,讲述了身边的平凡志愿者的故事。在此前上海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也提到,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志愿者、城市管理者都面临着生理和心理的巨大挑战,普通市民的掌声和感谢,是对他们巨大的精神支持。


对于居家隔离的市民们,谢斌也分享道,普通市民心理调适要有四个重点,即有盼头、有放下、有自律、有念想。有盼头,就是把不确定转化成确定性。了解防控的各种要求,包括如何去测核酸、如何居家办公、上网课等,心里有底就可以大大减轻焦虑情绪;有放下,就是要学会接受现实,接纳自己,也接纳他人;有自律,就是即便每天只能在家里、在小区里,也不要在形象、作息等方面太过潦草。神清气爽的状态不仅是对自己平衡饮食、规律运动、科学睡眠、平和心态的褒奖;有念想,就是无论当下多不方便,也要憧憬未来,想象幸福的时光,并且坚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


面对近日感染者人数的增多,考虑到有人会产生两年前疫情刚出现时的恐慌和紧张情绪。谢斌认为这是正常的反应,但不用过分恐慌。可以思考,两年多时间,大家对这个病是否有了更全面地认识?是否不断更新了治疗方案?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把专业的问题放心交给专业人员去考虑、去做。


近期,本市各级工会也推出了不少关心职工居家期间心理状况的举措,上海市总工会推出职工心理服务网络公益课堂,通过线上课堂的形式,帮助职工进行心理调适、做好心理健康自助。松江区总工会及时发布疫情最新信息,开展“职工心灵港湾”服务项目,为职工提供心理咨询、专业心理评测等服务;普陀区长征镇总工会开通疫情专属心理关爱热线,为镇域内的职工提供服务……这些来自“娘家人”的陪伴,也将伴随职工渡过目前的漫长黑夜,迎接光明的到来。


摄 影:贡俊祺
责任编辑:李成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调查 | 遭遇“职场排斥”该怎么...

热线|职工打卡照片被转发算不算侵...

调查丨“过劳肥”催生运动原动力—...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