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工”“付费实习”……泄密事件牵出券商行业实习乱象丨“付费实习”陷阱套路重重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张锐杰 发布时间:2024-08-28 10:52

摘要: 泄密事件牵出券商行业实习乱象。

前不久,一则题为“985大一投行实习的一天”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内容是一名男子在中信建投证券投行部实习的日常,不仅有开豪车上班、下班打高尔夫等炫富之举,更在视频中泄露多个客户信息且未打码。


针对实习生泄密事件,中信建投多次发布声明,称该学生进入公司研学,系公司投行某团队负责人违规引入,已责令该学生终止研学,并对相关负责人进行处理。


一石激起千层浪,对这段视频的声讨并未因为几篇声明而平息。随着事件的发酵,大众的关注点逐渐从该实习生的炫富行为转移到对其实习合理性的质疑:大一学生为何能够被违规引入?为何其声称未获保密告知?……券商行业存在已久的“小黑工”“付费实习”等实习乱象再次浮现在大众面前。有业内人士表示,早年证券行业热度高,项目组需要大量实习生做些琐碎工作。对于实习生而言,一份好的实习经历远比眼前的不规范用工重要,在这种“双向选择”下,“小黑工”算是行业内一种“双赢”的“潜规则”。但对方也坦言,近年来随着业务减少,相关乱象已有所改善,实习生泄密事件后,不少机构已叫停“小黑工”等行为。


“付费实习”陷阱套路重重


“小黑工”的旺盛需求和不能公之于众的隐秘性,滋生了“付费实习”“收费内推”等现象,知名财经类博主“大力如山”多次针对这一现象发声,并曾曝光了几家知名券商研究所的实习生,冒充正式员工招聘实习生,帮其完成实习工作的事情,或是打着正式员工的旗号,大搞“付费内推”。


记者在小红书等平台搜索付费实习,跳转的页面多数直指付费实习是骗局,甚至有受害者现身说法,讲述自己被骗的经历。在这些受害者的表述中,目前市面上的付费实习收费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要价往往宣称与服务质量等绑定。但是,这类实习遭到多次官方下场打假,多家机构都曾在微信公众号等官方渠道发布声明,指出付费实习是骗局,机构从未与第三方机构或个人建立简历推荐的合作关系,也不会索取任何费用。例如,本次事件的主角机构中信建投曾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提醒,指出当下市场上存在的三种实习生骗局,“付费实习”排在首位,其余两类分别为“保过/求职辅导班”和“‘有条件’的实习机会”。


记者梳理后发现,常见的“付费实习”套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中介机构利用信息差,声称可以提供“内推”机会,实则拿着简历广撒网式去投递,如果成功,中介机构会宣称是其功劳,而失败的话则归咎于求职者能力不够。在此基础上,通过提供培训、组织宣讲等活动,让收费看上去更加合理。更有甚者,通过将招聘信息的邮箱替换等手段人为创造信息不对称,从而达到敛财目的。


还有一种情形更为恶劣,往往是机构内部员工甚至实习生,利用行业内存在的“小黑工”等现象,与中介机构内外勾结,从而“售卖”实习机会。需要指出的是,由金融机构放出的正规实习,例如寒暑假实习项目等,由于属于公司统一行为,又牵扯人力资源、业务部门等,出现此类贩卖实习的情况并不多。相反在一些可由部门甚至基层员工就可决定的“小黑工”招聘时,出现这类情况较为常见。可以说,是机构内部员工将原本就不那么正规的“小黑工”机会与中介机构一起“明码标价”,最终为此买单的还是实习生。


风险提示:对于付费实习,顾问律师表示,这类情况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千差万别,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机构或者个人以不存在的实习机会收取费用,或者虚构有能力帮助争取实习机会,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钱财,那就可能涉嫌诈骗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如果机构或个人虚假承诺了一些条件,比如承诺留用、承诺未来薪资等,但最终未能实现,实习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中介签订协议后,中介的这种行为涉嫌欺诈,合同约定的义务未能全面履行则构成违约,需要根据情形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是企业内部人员与机构勾结,以敛财为目的收费招收实习生,还可能涉及其他商业犯罪。”


顾问律师同时指出,对于付费实习,教育部早已明令禁止。2019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中第七条和第十条分别规定了“严禁委托中介机构或者个人代为组织和管理学生实习工作”“不得违规向学生收取费用”。

责任编辑:陈恒杨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小黑工”“付费实习”……泄密事...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