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立于1991年的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10万名员工的大型国企金融公司,业务覆盖海内外多个国家,集团旗下的中国太保产险,还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作为一艘金融巨轮,如何在世界的浪潮中行稳致远,其中人才的作用不可忽视。听听2024年上海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席志民,在多年实战中总结出的“人才经”。
人才要与企业“合拍”
保险行业竞争激烈,人才竞争也更加白热化。中国太保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确立了以人才为首的转型发展战略,聚焦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不断探索,形成了“三合四化”的人才引进工作经验。
席志民表示,第一个“合”指的就是坚持人才的水准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合,实现以事择人。“人才引进要因企制宜、因时而异,对企业负责也对人才负责,既避免绠短汲深、难当大任,也避免龙困浅滩、难显真章。”
2007年,中国太保登上A股舞台,人才引进工作也从最初侧重保险业务相关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到后来的精通风控、合规、资管等方面人才,再到如今加快推进国际化人才战略,加大了具有国际视野和经验的人才引进力度,同时成立金融科技公司和数智研究院,引进一批大数据专家人才。
“坚持人才的经历与企业发展需求相符合,实现人事相宜”,是太保人才经验的第二个“合”。席志民认为,中国太保高度重视引进阅历经历丰富的人才,包括多岗位、多企业、多行业周期的经历,包括多组织、多类别、多层级的阅历,注重以人才的阅历经历帮助企业规避发展战略、业务拓展、布局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陷阱”与“迷障”。
第三个“合”,指的是坚持人才的价值观与企业发展理念相契合,实现才尽其用。“‘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是企业品牌形象和理念,也唯有高度认同、自觉遵循这一价值理念的人才,才能真正与公司共成长、同进退,企业发展才能一张蓝图绘到底。”席志民打趣地将其比喻为“臭味相投”。
从“细节”入手引人才
除了“三合”,太保人才战略中的“四化”分别是指:明确人才能力要求,引才模型具象化;拓宽人才甄选范围,引才来源多元化;严格人才选聘程序,引才流程规范化;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引才管理人性化。
人才多元化、选聘规范化不难理解,那人才具象化指的是什么?管理的人性化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席志民讲道,具象化也可称之为职业画像,它既能定义明确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工作经历等可衡量、可查验的硬性标准,为寻聘工作缩小目标范围,也能生动立体的画像用于表述岗位对人才的气质、风格等方面的要求。
简单来讲,岗位需要的是长袖善舞还是直来直往,是统筹帷幄的参谋还是能兵善战的强将等。在每次引才工作启动时,都要通过岗位画像,建立岗位所需的人才模型,为企业动态、高效地开展人才引进打好根基。
如今,随着人才竞争的白热化,配套服务越来越成为人才引进的重要吸引力。企业能够给予充分的领导重视和价值认可,能够提供专业稳定的环境氛围、能够解决家庭生活的后顾之忧,能够配套干事创业的各方支持,往往最能坚定赴任的决心。
重要人才集团一把手亲自面谈,让人才感受中国太保的诚意和对人才的诚意;技术型人才配备工作助理,协助日常工作事项协调与沟通,使其人尽其才、发挥专长;年轻人才加强住房保障等生活照顾,让青年人充满归属感;关键岗位人才配套优先落户政策,让其享受上海优质资源,安居乐业;高潜人才提供国内外高端培训项目学习机会,为其成长助力赋能……
“从细节入手,系统性、全方位关心关照人才,真正做到了用事业引人、用感情引人、用氛围引人、用服务引人。”席志民说。
十多年来,作为集团人事部门的“总指挥”,席志民始终践行“人才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第一资源”的管理理念,着力推进国企基因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构建科学有效、系统完备的干部人才“选用育留”制度体系,为集团转型发展提供干部人才供给和机制保障。
充分发挥党建工作优势
作为国企金融单位,诚信和稳健乃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每一位员工必须坚守的初心和使命。近年来,借助党建工作的天然优势,这一理念和宗旨在公司得以更好更快地传播,进一步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面对公司体量大、机构差异大、地域分布广、管理层级多等困难,席志民协同各方,组织推动全集团近1500个党支部持续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探索智慧党建,综合运用党建APP、在线学习平台等,为基层党建工作赋能。他系统谋划,有序开展系列党建创优争先活动,通过选树标杆等形式,结合党校培训、党员教育等,总结、交流和推广基层党建、区域党建、党业融合的先进经验,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服务经营、凝聚队伍的水平,为公司健康稳定发展夯实基础。
与此同时,作为人力资源部党支部书记,席志民还坚持“抓党建从工作出发、抓工作从党建入手”,加强支部建设推进部门工作,对照“政治功能突出、班子坚强有力、先锋作用凸显”等评审标准,所在支部获得了上海市国资委党委“党支部建设示范点”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