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农耕智慧,探秘农业科技,劳动报“大工匠 小记者”活动走进秋收农场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张弘 发布时间:2025-10-18 22:13

摘要: 今天,劳动报“大工匠 小记者”职业体验活动走进松江泖港镇的田间课堂,让“小记者”们一日间读懂了农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10月18日,劳动报“大工匠 小记者”职业体验系列活动再度启程,带领充满好奇心的“小记者”们走进松江泖港镇的田间课堂。孩子们在此亲手触摸泥土的温度,感受作物生长的力量,于躬身实践中体验传统农耕的智慧,在科技探索中窥见现代农业的未来。




“小记者”陈家祺的妈妈不仅早早为儿子报名,还帮朋友的孩子报名参加活动,她表示,现在的孩子缺少和自然亲近的机会,能去农田里亲手体验割稻是不容错过的机会。“小记者”刘晓成已多次参加报社组织的活动,他爸爸连声感谢劳动报活动组织得好,让孩子有机会走近各行各业,儿子参加“小记者”活动后开阔了眼界,写文章也有了很大进步。


家长们的期望没有被辜负,活动第一站是位于泖港镇卡纳比有机庄园的“植物工厂”,一踏入其中,“小记者”们便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一行行整洁的培育架上,各种绿叶蔬菜青翠欲滴,它们并非生长于传统的土壤中,而是通过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



农场负责人聂建鹰带领“小记者”参观,耐心介绍水培蔬菜的原理、立体农业的优势以及所种植蔬菜的高营养价值。他自豪地表示,当气温超过35度后,叶菜就很难在自然环境中生长,农场种植的水培蔬菜为上海夏季蔬菜保供作出了一份贡献。


当有“小记者”怀疑“种菜不用土”的真实性时,聂建鹰索性翻开培育架上盖,亲眼看到菜根下只有营养液和清水后,“小记者”们纷纷信服:“原来不用土真的可以种出菜来,而且这么干净!”


听着讲解,看着在精密控制的光照、温度和营养环境下茁壮成长的蔬菜,“小记者”们真切感受到了科技为农业生产带来的颠覆性变化,纷纷表示回去后要让爸妈买来尝尝。



下午,“小记者”来到一路之隔的吾舍农场,与上午充满未来感的“植物工厂”不同,这里展现的是最质朴的秋收画卷。金色的稻田一片丰收景象。在这里,“小记者”们了解了水稻的“一生”,并亲自下田,体验了割稻、打谷等传统农事活动。每个“小记者”在稻田里摘下了自己心目中的“最美”稻穗,数起一株稻穗上究竟有几颗稻谷,“73”“84”“我这株有102粒”……“小记者”的报数声此起彼伏,丰收带来的喜悦溢于言表。




更让大家欣喜的是,全国劳动模范李春风也来到田间课堂。李春风分享了他的成长经历:从29岁辞去合资企业工作回乡帮父亲种田,到通过刻苦学习成为拥有中国农业大学本科文凭的“新农人”;从承包百余亩土地起步,到如今打造出集绿色稻米生产、生猪饲养和农机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家庭农场……他的奋斗故事深深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小记者”。



四年级的马颐玲在采访本上画上了农场的图片,也记录下了李春风的理想“种出更好的水稻”。“小记者”钱昱丞希望李春风能给大家说一句寄语,这位淳朴的全国劳模沉吟片刻后说:“希望大家学好知识,有一天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农民更好地科学种田。”


随后,李春风熟练地拿起镰刀,一边示范标准的割稻动作,一边叮嘱着“小记者”们注意安全。“左手反手握住稻秆中下部,右手持镰刀,斜着用力拉……”在李春风手把手的指导下,“小记者”们有模有样地忙碌起来。虽然动作略显生涩,额上也沁出了汗珠,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劳动的专注与收获的喜悦。



“这是我第一次割稻子,看起来简单,做起来还真不容易,但是特别有成就感!我今天割了许多稻子!”“小记者”杜礼仁兴奋地举起一大捧金黄的稻穗,骄傲地向同伴展示。



从“植物工厂”的科技震撼,到金色稻田的躬身实践,劳动报“大工匠小记者”的秋日之行,让“小记者”们一日之间读懂了农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摄 影:金卫星
责任编辑:黄凌燕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一场“电光火石”般的奇妙之旅!劳...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