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秋收农场,见证科技邂逅自然
上海市上南实验小学五(1)班 陈衍州
当科技与自然温柔邂逅,会编织出怎样动人的诗篇?我怀揣着这个疑问,跟随劳动报的脚步,踏上了一段探寻现代农业奥秘的旅程,心中那片关于农场的古老画卷,也随之徐徐展开新的篇章。
我曾想象的农场,是泥土小径的泥泞,是空气中混合的草木与牲畜的气息,是鸡鸣犬吠交织的田园交响。而眼前所见,却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道路平整而坚实,湖泊荡漾着微光联通着沟渠,草坪上朵朵小花,空气中浮动着清雅的花香。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座座现代化的温棚,它们静默矗立,宛如孕育生命的白色宫殿。
进入温棚前,我们需经过一道特殊的仪式——穿过隔离室与风淋室。工作人员解释道,这是为了隔绝我们身上可能携带的有害细菌与虫卵,为棚内的植物撑起一把无形的保护伞。步入棚内,景象更令我惊叹:鲜嫩的绿叶蔬菜并非扎根于泥土,而是整齐地生长在布满圆孔的板面上,一株一株,井然有序。跟随指引,我们来到育苗室,这里没有阳光,唯有模拟日光的灯光温柔照耀,为幼小的菜苗提供能量。我仔细观察,发现它们的根须并非深钻泥土,而是紧紧缠绕着特定的基质,安置于网格之上。正当我疑惑之际,工作人员揭开了奥秘:他们掀开网格,下方显露的并非土壤,而是清澈的水流。“这水并非普通的水,”他讲解道,“它是按科学配比融入了植物所需全部营养的溶液。这种无土栽培技术,能带来早熟、高产、节水、节肥等多重优势,更最大限度地节省了土地。”原来,科技已能让生命在水的滋养中绽放。
午后,我们步行至另一片农场,拜访劳模李春风先生。眼前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稻穗饱满,低垂着谦逊的头颅,稻秆依旧挺拔。李叔叔告诉我们,此时的稻穗正处于蜡熟期,虽可收割,却尚未达到留作种子的完熟标准。他随手取下一株稻穗,教我们辨别产能的高低:“数一数一株稻穗上结出的米粒数量,米粒越多,意味着产能越高。”这简单的方法,背后是无数心血的凝结。
采访中,最令我动容的是李叔叔讲述的变迁:昔日,农民伯伯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早出晚归,一人之力仅能照料寥寥数亩田地;而今,借助现代化的机械与智慧,一位农民便能轻松管理数百亩良田。这不仅是对劳作的解放,更是对生产力的伟大革新。
夕阳西下,回首这次旅程,我心中充满敬意。这敬意,献给每一位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劳动者,也献给这伟大的、让科技与自然深情相拥的时代。我看见了,科技与自然交织出的奇迹,正如同那温棚中水培的绿苗,既扎根于对生命规律的深刻理解,又向着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茁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