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有一个笑话:“我恐婚是因为我妈。看着她的婚姻,也就不想结婚了。可怕的是,她还很自信地说:‘你看我当年不是稀里糊涂地跟你爸结婚,稀里糊涂地生了你,这不现在过得也挺好的嘛’”。
是不是有点哭笑不得?
这种催婚者与恐婚者的矛盾,让人想起《奇葩说》中,邱晨说过的一段话:“如果父母想让我结婚,他们有尝试去降低一点结婚的繁文缛节吗?
如果伴侣想和我结婚,他们有尝试去理解,我对婚后养育孩子、婆媳关系、父母养老这些问题的纠结吗?
如果社会想让我结婚,他有没有去尝试降低一点年轻人结婚的经济负担?”
如果以上三者都没有,抱歉,请不要逼着我们结婚。
害怕在婚姻中失去自我、害怕婚姻失败,都是真实的存在。然而,我们都知道,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在当下这场“恐婚”与“催婚”的博弈中,无论是父母,还是我们,都必须明白:
第一,婚姻并不应该只有一个样子。
现代社会,有人维持的是“朋友式婚姻”:不带评价、不带指责、不过高期待,像朋友一样去陪伴。
就像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的:“一段美好的婚姻里,一定是爱情和友情都具备,双方是爱人,也是朋友。”
第二,没有一个人是恒定不变的。
只有我们接受这个事实,我们才能接受“婚姻是允许失败的”。
没有任何一种婚姻,是完美的。我们不过是陪伴了彼此,走过人生的一段路。
好的婚姻是,你在心里做好了准备, Ta有随时下车的权利,但 Ta一直没走。
所以,大胆往前走吧,你并不是那么地“退无可退”。至少,即使失败了,你还是可以退回另一身份,去做你自己。而在这其中,我们还得学会,从婚姻中反思。这才不至于下一段感情,又重蹈覆辙。
很多时候,我们会想,结婚的最大动力是什么?以前,以为婚姻是自己足够好,好到可以与Ta一起,拥有一段完美的爱情。现在觉得,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能找到最好的自己,“我喜欢跟你一起的时候的我”,才是结婚的标准与动力。
希望有一天,我们不必遵循着所谓的婚姻标准,很酷地创造自己的婚姻标准。那时候,这种感知,才是最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