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们抱怨他人、推卸责任时,问题并没有被解决,相反可能伤害了所爱的人。主动付出永远比被动等待更有力量——
“整个周末我都在加班,你在家就不知道收拾一下,乱得像猪窝一样!你知道我有多累吗?”
不知道这样的对话你是否熟悉?可能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时刻,感觉自己很受委屈,认为一切糟糕都是别人的错。
但仔细想想上面的对话,你会发现对方其实成了主人公情绪的“替罪羊”,加班很累其实和另一半并没关系。
某些时候,我们可能会忽略自身问题,将责任推给他人或客观环境,觉得自己无辜地受到伤害或不公平对待,从而陷入委屈难过、自怨自艾的状态,寻求同情与安慰。心理学将这种心态,称之为“受害者心态”。总结为一句话:我很委屈,我要安慰,我不想负责。
我们都不喜欢有“受害者心态”的人,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无意识陷入其中。
如何摆脱“受害者心态”?
受害者心态很大部分可能植根于人性,它在无意识中为我们谋求利益,可更多时候它带来的是矛盾和问题,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改变受害者心态呢?
1.意识到自己也可能是“迫害者”。
美国心理学家卡普曼发现,我们的内心会在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这三个角色当中不停地切换,当我们扮演了其中一个角色时,周围的人为了维持这个三角的平衡,就会无意识地扮演其他角色。
想象一个场景:
你排队排了半个小时,就快轮到你的时候,一个人却跑到前面插了队。你是不是会愤怒、责怪、埋怨?
可是有一次你赶火车,火车就快开了,因为着急你也上前插了队,过后竟然心安理得。
回过头想想,在别人插队时,我们可能会把自己当成受害者,觉得对方没素质;而在自己插队时,我们就会找理由将其合理化,很少会认为自己是迫害者。当把自己当成受害者时,可以停下来想想,我们是否做过迫害者?
2.从受害者调整成为负责任的角色。
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中,40名大学生观看肇事者引发的一场事故,伤害了受害者的录像带。研究人员让大学生们分别承担相应任务,扮演肇事者和受害者的角色。
我们以为,受害者为了避免自己受伤,肯定会积极负责,采取最有效的措施。而实验结果很有趣,扮演肇事者的人反而更积极采取措施,避免受害者可能再次受伤,而扮演受害者的人却很少行动。这是因为受害者觉得自己是无辜的,不用承担责任解决出现的问题,所以即使未来自己可能会受伤,也不愿意负责。
我们来看情侣吵架问题,与责任有没有关系?小李和女友吵架了,起因是女友一天没接电话。等女友回来,小李就和她吵,女友委屈地哭,原来是她的手机丢了。
他们为什么会吵架?其实小李把自己当成了受害者,需要女友的解释来化解一天的担心;女友也把自己当成受害者,需要小李的理解抚慰丢东西的难过。两个人都没有满足对方的需求,于是发生吵架。
当关系出现问题时,双方可能都容易把自己当成受害者,希望对方主动负责解决问题。当没人负责时,就争吵指责对方,你为什么不负责。如果小李转换成负责任的态度,关心女友,而不是自己的感受,可能会是一个温馨的结局。
不仅是在关系里,很多学习、工作中无解的问题,我们从受害者调整成负责任的角色时,问题就会被轻易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