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至8月,上海的高温日已有40多天。在上海开放大学中原路校区内,有一群来自上海各大幼儿园、早教中心等托育服务机构的保育员和育婴员不畏高温挥汗如雨,她们,正是全国托育职业技能竞赛集训队的“娘子军”。
为了实现“幼有善育”的目标,托育行业的一线从业者,每天面对的都是最不起眼却又是最细腻、最有爱心的工作。备战集训中,女队员们铆足了劲,向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记者也从她们反复训练的点滴小事中,看到上海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动新时代托育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无限可能。
日练夜练
近一个月未出校
“眉毛弯弯像月亮,从前额中央向太阳穴滑动,下巴尖尖像小船,从下颚中央向两侧滑动……嗯,是不是很舒服呀,宝宝。接下来我们要来按摩身体啦。”即便反复练习面对的都只是个道具,全国托育职业技能竞赛上海集训队队员、上海市普陀区早期教育指导中心育婴员邵静芬依旧动作轻柔,语气轻缓,只见她细致擦拭着比赛道具的面部,仿佛手中的是一个真宝宝。
邵静芬的身边摊放着一本笔记,上面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勾勒出重点。“牢记每个项目的每个步骤,是比赛对我们最基本的要求。”邵静芬告诉记者。经过两轮集训,包括邵静芬在内的9人终于在8月开启了最后的冲刺。
作为一名二胎宝妈,邵静芬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极高:“好的育婴员,重要的不只有技术,还要在每个和宝宝的互动中倾注爱,这样才能更贴近甚至达到孩子最实际的需要。”
第三阶段集训从8月初开始后,邵静芬和战友们就再也没有踏出过校门。早上9点到下午5点的课上完后,她们还要忘我地投入练习。“我总想着再按老师教的多练几遍,有时候觉得累了,抬头看钟,已经晚上十一二点。”在对工作和竞赛投入百分百热情的同时,谈及2岁的小女儿,邵静芬眼眶还是有些湿润:“好像是她出生以来,最长时间的一次分离,这次集训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谈及收获,邵静芬等女选手都抱着平常心,她们指着松垮的牛仔裤和腰间别着的长尾夹对记者说:“不知道人瘦了、裤腰变大算不算意外之喜。”
用满满的爱
挑起重重的担
全国性的比赛参赛人数远超市级赛事,竞争也更为激烈。为了应对挑战,选手们必须经历三轮密集的集训,承受巨大的压力,但选手们也从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机遇。
“在集训过程中,我经常感到时间紧迫。”来自上海市黄浦区荷花池幼儿园的保育员吕子晖说。在短暂的午休时间里,她依然与队友们积极交流,共同进步。
尽管“00后”的吕子晖是上海集训队最年轻的姑娘,可在育儿领域的经验却很丰富。“大概就是因为喜欢小朋友吧!”吕子晖说:“所以我坚定地选择了保育员这一职业。”
在学校三年的专业学习为吕子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工作中她又不断磨炼自己的本领。这次集训的经历,让吕子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我很珍惜这次集训的机会,我要努力把握每一刻。”吕子晖告诉记者。
“我们现在集训的内容都是日常工作中非常实用的。”当被问及对比赛的信心时,选手们都表示:“我们更享受集训的过程,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
可操作的实践成果
上海的托育服务工作由上海市教委牵头开展,其中保障托育服务质量,人才队伍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长期以来,上海市教委在加强托育从业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可谓铆足了劲。
2023年1月1日,《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个将0到6岁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一体规划、一体实施、一体保障的地方性法规,专章对从业人员队伍提出了明确要求。2023年12月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托育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施行,更是进一步健全了由教育、卫生健康等17个部门合作的托育服务工作体系。2022至2023年,首届上海市托幼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举行,参赛选手获得职业技能等级晋升的奖励,不仅是对选手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以赛促建、以赛促练的体现。本次参加全国大赛的队员,便是从首届大赛中的一等奖以上获奖选手中选拔出来的。此外,2022至2023年,上海市教委还成立两批53个保育带头人工作室,遴选培养了55位保育带头人、398名工作室成员,她们都是各区、各系统的优秀从业人员。通过这些举措,以点带面、实操带教,充分发挥优秀从业人员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推进区域保育队伍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实践成果。
全国托育职业技能竞赛
由全国总工会女职工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主办,分为保育师(职工组)、保育师(学生组)和育婴员(职工组)等3个赛道,面向广大保育、育婴工作者和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广泛开展。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开展此项工作,组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决赛。
此次竞赛内容分为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3个模块。专业知识包括托育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操作技能包括保育环境创设、婴幼儿生活照料等;综合能力包括婴幼儿回应性照料、团队协作及家托共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