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春节,“不婚的时髦小姨”成为社交平台最热话题之一。这一“顶流”人设被描绘为“独立、自由、时髦”的未婚女性,她们以自信洒脱的姿态返乡过年,发红包、穿战袍,成为晚辈眼中的“幸福源泉”,同时,也被赋予了反叛传统、挑战婚育束缚的象征意义。
当“不婚的时髦小姨”在社交媒体被不断被推崇为“新女性标杆”的同时,围绕该人设的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人将其视为独立女性的理想化投射,也有人批判当中隐含的所谓女性成功,就是经济实力和外貌优越的单一标准。“不婚的时髦小姨”真的是当代独立女性唯一的生活方式吗?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
“小姨”的由来与流行:从家族角色到流量密码
记者调查发现,在国内,“小姨”形象的流行最早可以追溯到2023年春节的一条爆款视频:一位未婚女性返乡时给晚辈发红包,因为自信大方的姿态引发共鸣。网友们纷纷列举身边“不走寻常路”的女性亲戚——她们不婚、自由、时髦,是家族中“最酷的大人”,充满了对年轻女性发展“另一种人生可能性”的诱惑力。
不仅在中国,早在2008年,国外就曾出现“PANK”(无子女职业阿姨)概念,强调不婚不育女性的社会价值;近年来,“酷阿姨”(#cool aunt)标签更是在TikTok走红。影视剧中也不乏“小姨”形象:如《流金岁月》中的蒋南孙小姨,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中的百合姨等,更是进一步将“小姨”人设推向独立女性的神坛。
随着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小姨”形象也逐渐娱乐化甚至商品化。时尚博主们推出“小姨风穿搭指南”,强调贵气皮草、质感羊绒、珍珠黄金等单品,暗示“穿得像小姨就能活成小姨”。内地诸多女星也通过社交平台或综艺塑造“赛博小姨”人设,“小姨”逐渐从真实人物蜕变成了“流量密码”。
争议中的“小姨”:赞美、质疑与反思
社交平台上,赞美“不婚的时髦小姨”的网友强调,“小姨”是代际关系的调和者和新女性榜样,甚至将“小姨”形象拔高到对传统春节“柔性革新者”的高度。网友Lily就表示,自己非常想成为“不婚的时髦小姨”,因为现代家庭中理解非常稀缺,只有成为像“不婚的时髦小姨”一样的人,才能给予晚辈理解与支持,才能成为小辈眼中独特的“既像大人又像朋友”的存在。更有不少年轻人提出,小姨的独立姿态是对“小镇成功学”的突围——她们身体力行地证明,女性无需通过婚姻实现价值,也无需迎合“贤妻良母”的社会期待。
反对者们则直指“小姨”人设的局限性,甚至倡导了不良价值观。有网友直言,女性独立已经被“小姨”这个词俗化为“多金、美貌、不婚”的标签,是对更多为普通群体的女性的不尊重。有网友尖锐指出:“这不是女性解放,而是一种贬低。”美化、引导出手阔绰的女性,强化物质至上的价值观,甚至将“独立”和青春绑定,暗示女性价值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这些都不应该成为社会的主流的价值观。
此外,还有网友提出疑问,有“时髦小姨”为何没有“时髦小舅”?这也折射出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苛刻审视——男性无需通过人设证明自我,而女性仍需以“完美形象”换取认可。
放下流量,让“小姨”从人设回归真实
不可否认,“不婚的时髦小姨”的确打破了传统性别角色的垄断,为女性提供多元化的生活样本,但社交媒体的炒作念歪了“女性独立”这一理念。
真正的独立女性不必拘泥于“优雅多金”的模板,也不必拒绝婚姻以示反抗,而是在于不依附于他人,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并能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广大女性朋友应谨入社交媒体划下的圈套,以“小姨”为人生衡量标准和目标,女性的价值不应由婚姻状态或经济实力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