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拥有400余名职工的上海仪电显示材料公司目前到岗率达到95%以上,疫情发生至今,该公司加班加点满负荷生产,但未发现一例疑似病例。作为一家半数以上是外地员工的生产型企业,显示材料如何做到防疫生产两不误?日前,记者探访了这家企业,从该企业的十一项防控方案中,记者找到了其中“秘诀”。
总经理挂帅成立五大组
进入显示材料公司,除了大门口测量体温之外,工会主席王红光递给记者一副一次性鞋套,“我们这家公司以生产手机屏彩膜以及医疗热像仪、心电监护仪、精密温度计等医疗仪器的彩膜产品为主,对环境要求比较高。”在生产车间,记者看到,生产线基本采取智能化操作,由于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操作人员必须身穿白色连体防护服,确保车间环境达到标准。
尽管企业由于生产需要设立了一系列防护措施,但面对此次新冠疫情,显示材料并未放松警惕,而是在第一时间出台了十一项防控方案。
公司总经理王群告诉记者,近年来由于显示器件市场需求旺盛,每年春节期间都是公司的忙季,今年春节也不例外。“就在我们准备开足马力投入生产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发生了。”人员紧缺、生产紧迫、防疫形势严峻……如何成功应对这次“考试”?显示材料于1月下旬由总经理挂帅,成立了宣传组、后勤组、物资组、健康检测组、应急组,并出台了《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方案》,从人员排摸、应急处置预案、防疫物资准备、人员管控、班车商务车管理、消毒管理、就餐管理、快递收发管理、生产现场安全检查等方方面面进行细化。
食堂餐具用面档炉二次消毒
记者在现场看到,为扎好每一道防疫的“篱笆”,显示材料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为防止交叉感染,公司在会议室不远处专门设立了隔离室,并制定了《隔离室管理制度》,对隔离室的使用、消毒等做出规定。
“由于楼层不高,疫情期间,为防止电梯间传染,楼内的电梯暂时停用。”总经理王群带记者来到食堂,他告诉记者,除了每天早晨进厂的体温测量之外,中午在食堂门口也有专人为员工测量体温,食堂的座位由面对面方式改为单排座位,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公司暂停了午餐面档特色窗口的供应,使用面档炉对洗碗机清洗后的餐具进行二次高温消毒。
在公司南门设置了快递柜,快递同意投放到快递柜中,进行无接触投递,信件报刊等无法入柜的快递由保安接收。
加班奖励向一线倾斜
既要保证满负荷生产,又要应对人员紧缺,也是企业面临的又一大挑战。据了解,显示材料400多名员工中,一部分外地员工节前都已回家过年,只有60%的员工轮流加班顶岗,王群坦言,“前几年,回家过年员工一周左右就会回来上班,而今年,这部分员工回来后还要经过14天隔离才能回到企业,人员十分紧缺。”为此,企业通过调整排班充分调动人力资源,并将加班奖励向一线员工倾斜,规定2月10日前上班员工均享受加班费。“由于我们在节前抓紧采购了一批口罩和消毒产品,确保了加班加点员工的安全生产。”
在这次抗疫情保生产的“大考”中,显示材料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在整个春节期间,生产线24小时连续运转、满负荷生产,全面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包括与医疗仪器有关的彩膜产品。仅今年1月,公司彩膜生产数量达到92K,产品满产满销,为抗击疫情的紧急物资需求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