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0余次电话、有效求助信息2118条、通话时间超10万分钟……自4月15日晚公开服务热线的近2个月时间里,劳动报社的“接线员”们24小时倾听着群众的诉求,为他们奔走、询问、发声。在上海2500万常住人口面前,这并非是一个起眼的数字,但我们深深了解,每一通热线电话的背后,都是身处疫情漩涡下的焦灼个体,我们衷心希望,我们的每一次答复,都是将希望传递给求助者。
时间往前拨动两个月,在全市疫情防控的初期,信息的不通畅、政策的执行手势不同等,带来了诸多难题,如何能让信息的渠道再通畅一点?面对这一难题,怀着媒体人“铁肩担道义”的初心,带着“众志成城,抗疫必胜”的信念,劳动报社党政中心党支部的党员们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临时组成的专班迅速形成分工,有人负责接手机电话、安慰市民,有人则是在后台联络、处理,争取早一点、再早一点把答复给到求助的市民。在上海封控管理期间,除劳动报社党政中心党支部部分党员作为专班之外,来自报社工会中心、时政中心的多名记者,也主动参与协调联系,推动求助信息的转交办理。
“我们希望能够尽所有可能帮助来求助的市民,可以说是动员了所有能动员的力量。”劳动报社党政中心职工顾亦雄介绍,来电求助的市民多集中在配药、转运、就医等方面问题,在报社协调多方力量的协调下,为他们解决了难题:农户滞销的产品、终于把货销出去了;求医无门的市民、得以顺利入院看病;一药难求的困境,由志愿者层层传递送到手上;缺乏物资的市民,也得到了及时的援助……在一通通电话的往来间,一桩桩求助被化解,这是本报所能带来的微光。当微光汇流成海,熟悉的上海从静默回归喧闹,我们终在街头看到彼此的微笑。
如今,本市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化阶段,复工复产已是当前主要任务,求助热线的数量也在锐减。因此,我们的热线服务将进入新模式:即日起,原定的手机求助热线将停止服务,若市民有求助需求,仍可联系我们的求助座机热线:6218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