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工”字初心,记录伟大时代——写在《劳动报》创刊73周年之际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嘉宝 发布时间:2022-07-01 09:30

摘要: 七十三载峥嵘岁月,劳动报人风雨兼程,为劳动者发声,为工人群众发声,一纸守望,初心不改。

七月的上海,生机澎湃。1949年7月1日,在如今外滩上海市总工会的大楼里,新中国第一张工人报纸——《劳动报》诞生了!经过几代报人的创业和创新求索,在各级工会、广大读者的孜孜关爱下,《劳动报》基业长青依旧、激情四射,迎来了创刊73周年华诞。


《劳动报》在迎接新中国成立的曙光中诞生,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发展壮大。73年来,劳动报社始终以“为劳动者鼓与呼”为使命,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工会故事、职工故事,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在创刊73周年之际,我们想把故事讲给你听……


1949年,在上海解放的曙光中诞生


早在上海解放前夕的丹阳集训中,当时陈毅同志就对《劳动报》创刊筹备负责人说,在亚洲最大的城市,公开办一张工人自己的报纸,使之成为沟通上海工人和我们党、政府之间的桥梁。要代表上海工人的利益讲话,要把工人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这关系不容易沟通,这利益也不容易结合,就看你们有没有本领。


那会儿,要开办一份报纸,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在《劳动报》创刊60周年时,本报记者曾有幸采访了已故的《劳动报》第一任总编辑柯蓝:“1949年7月1日凌晨3时,当时上海正遇特大台风,下着瓢泼大雨,外滩马路积水,还有不少电线杆被撞倒,我坐着吉普车冒着大风雨赶往延安东路劳动印刷厂,查看凝聚着众人心血与期待的第一张劳动报。当我手捧油墨尚未全干的《劳动报》创刊号时,激动之情无法言表……”


这天,由上海市市长陈毅亲自命名、新中国第一张工人报纸《劳动报》正式创刊,很快就在上海工人群众读者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解放初期,工人中文盲、半文盲多,《劳动报》的定位就是要让读者能读懂、能明白。如今许多老工人应该还能回忆得起这样的片段:那时几乎所有工厂都有读报小组,在车间、工地、码头等工作劳动场所,工人都喜欢读《劳动报》,读报形成了一种好风气。


许多先进人物、先进事迹都是《劳动报》率先报道出来的,例如被称为“钻头大王”倪志福,“切削能手”盛利,技术员王林鹤试验371次制成高压电桥的先进事迹等,在全市工人中引起热烈讨论,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在当时《劳动报》的记者队伍里,不仅有纺织厂保全工沈家勤、挡车工孟凡夏、钢铁厂轧钢工胡万春,还有机械厂车工费礼文、铁路火车头司炉工谢金标、三轮车工人赵文渭……他们来自工厂、熟悉工厂,了解工人群众的喜怒哀乐,听得到工人的呼声和要求,写出来的东西接地气,很受工人群众的欢迎。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的《劳动报》又像是一个工人写手的“摇篮”,一大批工人通讯员、工人记者、工人作家从这里走出。


1979年,几经波折复名《劳动报》


1961年,国内正处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困难重重,辉煌了十余年的《劳动报》也停刊了。直到1979年,《劳动报》才迎来机遇与新生。


起初,报纸不能一下子完全恢复,而是改了称呼叫做《上海工运》(后又改为《上海工人报》)。当时的《上海工运》是周报,编辑部只有三四个人,发行量大约只有一万份。


到了1982年,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通知决定:凡是1968年到1980年初高中毕业但实际水平达不到初中毕业程度的职工应参加补考,于是180万青年工人踏上考试的征途。此时,上海市总工会出面,让《上海工运》增出《职工文化补课辅导专版》,帮助青年工人复习迎考。自从辅导专版出版后,《上海工运》的发行量立马强势走高,跃升到三十万份,盛况空前。


之后,《劳动报》复名水到渠成。1985年,报纸恢复了当年陈毅同志定下的报名,并由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亲笔题写了报名。


1989年,在《劳动报》创刊40周年暨复刊10周年之际,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为报纸题词“引导全体劳动者,同心协力为振兴上海励精图治”,陈云同志题词“当好广大工人的朋友”,倪志福同志题词“替职工说话,为职工办事”,陈丕显同志题词“宣传万千职工,投身改革洪流”,朱学范同志题词为“工人之声”。


1994年7月,正逢《劳动报》创刊45周年,劳动报社楼高七层的新闻大楼正式启用,坐落于现在的静安区昌平路700号。这一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为《劳动报》题词“坚持正面报道,突出时代风貌,做职工的知心朋友”;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倪志福题词“劳动者的知音”;时任上海市市长黄菊题词“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把握时代的主旋律,描写普通劳动者的风采”,对劳动报给予了厚望和勉励。


1995年6月,劳动报社印务中心添置了德国卷筒纸彩色胶印轮转机。翌年元旦,《劳动报》采用彩色印刷,成为上海地区第一家印刷彩色日报的报社。1997年7月1日,在举国欢庆香港回归之际,劳动报社隆重推出第一张珍藏版丝绸彩报;同年10月17日,又推出《新闻广角·八运特刊》丝绸彩报2500份,并捐赠1000份给第八届全运会组委会。这两张丝绸报也成为劳动报史上的经典篇章。


2019年,迈向媒体融合新历程


2019年,在创刊70周年之际,劳动报社全力推进融媒体改革,积极谋求新的发展。


这一年7月,《劳动报》通过研发、上线“劳动观察”APP,由原来以纸媒为主,转变成以APP运营为主的融媒体宣传平台;通过建设信息库“中央厨房”,实现“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形成了报、刊、网、“两微”全面融合发展的多元格局。


在“互联网+”时代,《劳动报》找准历史方位,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实现了自身影响力的全面提升。


2021年,《劳动报》精心策划全国和上海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专题报道,开设“楷模——劳模风采全媒体特别报道”专栏,“楷模”“绝活”等融媒体视频作品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上总播放量突破1100万,点赞量近15万。


聚焦纪念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100周年,开设“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专栏,编辑出版《红色印迹寻访》图书。在《劳动报》、劳动观察APP、申工社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出《致敬!最美劳动者》摄影作品征集活动,以生动的影像记录,展现职工感人故事。


劳动报记者深入基层工会,报道触角直接渗透基层一线,推出面向普通劳动者的“绝活”“我的打工人朋友”;展现工会工作实践的“工会实事录”“工会组建进行时”“聚焦职工健康服务点”;反映一线劳动者奋斗故事的“战高温职工故事全媒体特别报道”“护花使者——花博会特别报道”“酸甜苦辣咸——帮打工人选一盒月饼”等系列报道;高温季,记者以拜师学艺的形式,体验11个一线基层工种,推出“拜个工人当师傅”专题报道,用独特视角呈现来自普通职工的鲜活故事。


2022年,“大上海保卫战”显使命担当


今年3月以来,面对空前严峻复杂的新一波疫情形势,“大上海保卫战”在全市打响。劳动报社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夜以继日驻扎报社,以新闻报道凝心聚力,以疫情热线排忧解难,以志愿服务温暖人心,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贡献新闻工作者的力量。


自3月31日起,劳动报社总编辑王厚富、党委书记崔校军带领采编和后勤保障团队,日夜驻守报社。他们中有主动请缨的先进工作者,有即将退休的老党员……六十多个日日夜夜,睡在简易行军床上,吃着简单的盒饭,坚守在岗位上“连轴转”。工作专班还及时召开线上党委会及总编办公会议,及时传达中央、市委和市总工会有关会议精神和文件要求,制定《劳动报社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策划部署报道选题和任务,确保全报社工作不停不断。


疫情期间,《劳动报》策划推出“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记者在‘疫’线”“上海工会与职工战‘疫’纪实”等专题报道,大力弘扬抗疫斗争中涌现的先进人物、感人事迹,广泛报道抗疫工作中的工会作为和职工声音,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截至5月22日,《劳动报》纸媒共刊发报道超过651篇,共计218个整版;新媒体平台发布稿件2917条;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稿件534条;稿件全网点击量超过4600万。


为解决疫情期间市民的“急难愁”事,关注疫情之下市民最急迫的需求,报社成立了以党政中心党支部为主体的热线工作组。截至5月22日,劳动报/申工社疫情求助平台已接听电话近4000余次,收集有效求助信息1562条,推动进展668条,为疫情期间保障民生贡献力量。


从“铅与火”的淬炼、“数与网”的交会,到大上海保卫战中激流勇进……七十三载峥嵘岁月,劳动报人风雨兼程,为劳动者发声,为工人群众发声,一纸守望,初心不改。



责任编辑:梁嘉蕾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人才引领,共筑“美的”项目,共创...

闵行启动“美丽街区·邻里微公园”...

福建工会:让劳动一线成为鲜活的“...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