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故事丨《万里归途》亲历者倪修龙:护照就是归国的“船票”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张锐杰 发布时间:2022-10-12 17:33

摘要: 近日,劳动报记者采访了倪修龙,听他讲述那场“万里归途”中的惊心动魄和自豪之情。

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刻,倪修龙笑了:身处祖国的天空下,感觉真好。就在这个国庆长假,身为利比亚撤侨事件的亲历者,他观看了《万里归途》这部改编自多个撤侨事件的电影,思绪再次被拉回11年前。近日,劳动报记者采访了倪修龙,听他讲述那场“万里归途”中的惊心动魄和自豪之情。


得知撤离回国,工地一片欢腾


倪修龙至今保留着自己从利比亚返程的“船票”,那是一张黑白打印的、却是他这一生最为重要的一张纸。


2011年,倪修龙在利比亚,这个北非沿海国家有众多的中国公司来此投资、承包建筑工程和铁路建筑项目等,倪修龙所在的中建八局,正是诸多在利比亚的公司之一。


撤侨的故事,从枪声开始。2011年春天的北非地中海畔,中建八局项目现场一片平静,各项工作在如序进行。政局将乱的传闻从几个当地人的口中开始传出,他们不时在一起交头接耳。果然,从2月15日开始,局势骤然紧张,本地员工已经不来上班。到了18日,项目的施工现场已能隐约听到市区方向传来的枪声。


时事骤变,形势十万火急。到了20日晚,班加西完全被反政府武装控制,陷入了无序状态。时局突变,甚至有几百名当地暴徒端着武器冲到了工地,经过多轮对峙,有些地方还是被歹徒破墙而入。暴徒们在办公室和宿舍翻箱倒柜,所幸的是,对方仅是求财,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一片狼藉的项目现场。受访者供图)


倪修龙清楚地记得,焦虑并没有持续很久,很快,撤离回国的通知就来了,“工地上一片欢腾,大家情不自禁一遍一遍呼喊着:感谢祖国!祖国万岁!”


2011年,是中国第一次采用海陆空联动的撤离方式。倪修龙所在的项目部,距希腊较近,因此走海路撤离。当一张打印的船票拿到手上,倪修龙深深体会到,“护照就是归国的‘船票’”。


两艘大型邮轮“希腊精神号”和“奥林匹克冠军号”停靠在班加西港口,浩浩荡荡的撤离队伍宛如一条长龙在游动。“越是危难的时候,我们的传统美德就越有体现:大家都排好队,礼让病号、女职工和大龄职工优先上船。”倪修龙回忆,当时,有其他国籍员工请求与我们一起走,中国政府从人性化角度考虑,把他们也带上了邮轮。


他告诉记者,还有一支从陆路进入埃及的队伍,过关时遇到了麻烦:由于撤离时的匆忙,很多人的护照连同行李一起丢失了,没有护照就过不了关。经过多方协调,埃及方面同意只要是中国人都可以过关,埃及边境的警官面对行色匆匆的人流疑惑地问:“他们都是中国人?但怎样证明是中国人呢?”有人急中生智回答:“会唱中国国歌的就是中国人!”此时,人群中有人举起了五星红旗。排成队列的人们奔走相告:“唱起国歌,我们要过境了!”


将镜头对准鲜活的人


在撤离过程中,倪修龙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下了无比珍贵的影像画面。回国后,他反复翻看着照片,每一张都不舍得删。


没有去利比亚之前,倪修龙在中东波斯湾畔卡塔尔的多哈工作。“我在现场负责安全检查,拍照是我的工作,也渐渐养成了这个爱好。”倪修龙是一个热爱摄影的人,他的镜头总是对准了基层一线职工,而非自然风光。利比亚撤侨事件,他深刻感受到,手中的相机是蕴含力量的。


(倪修龙镜头下,排队等候上船的国人。受访者供图)


“这张照片,是我当时拍摄的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大家在排队上船,他们脸上的笑容是那么真,他们的手势是那么自豪。可能这张照片的画面没有什么美感,但这种真情更为珍贵。”上船后,倪修龙悬着的心终于落地,当看到志愿者们拿出手机让大家和国内亲人通话时,那悲喜交加的场景令他泪眼朦胧,他再次拿起相机不停地按动快门,记录下一幕幕感人的场景。


回到祖国之后,倪修龙没有放下手中的相机,他把自己的镜头更多对准了人物,从上海嘉定新城的保利大剧院项目,到徐汇滨江西岸传媒港项目建设,再到如今的上海静安区安康苑工程,身边的工程人永远是他镜头下最鲜活的素材。

责任编辑:朱兰英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人才引领,共筑“美的”项目,共创...

福州工会点亮在榕台籍职工“微心愿...

闵行启动“美丽街区·邻里微公园”...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