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职工人数大于150人的企、事业单位工会应当建设机关企事业类小屋,入驻企、事业单位超过50家或女职工人数大于1000人的园区或楼宇工会,应当建设园区楼宇类小屋……”5月20日,浦东新区总工会联合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爱心妈咪小屋建设和管理规范》(后简称《规范》),以详尽的图文,为新区爱心妈咪小屋建设和管理提供了一份“说明书”。
一份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出炉,有着怎样的考量?《规范》形成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回忆起《规范》形成的点滴,浦东新区工会工作者的思绪也随之打开。
小屋建设存在“三少”
跨前一步提“量”更提“质”
2013年起,上海市总工会发起爱心妈咪小屋建设以来,在浦东新区引起很大的反响。自2017年起连续6年,浦东新区都将每年新建50家小屋纳入区“为民办实事”项目。截至2022年底,全区已有小屋552家。
时间稍稍向前拨动,2022年上半年,浦东新区总工会公布惠职工实事项目和重点突破项目,爱心妈咪小屋均在其列。其中,实事项目聚焦小屋数量建设,重点突破项目则提出了对小屋品牌建设的探索。彼时,区总工会上下一致认为,基于500余家数量的探索实践,是时候将小屋的建设再“跨前一步”。
“小屋的建设不在于绝对数,而在于填补空白点,提升亮点。”浦东新区总工会副主席戴红告诉记者,在长期的管理运营中,新区总工会发现爱心妈咪小屋存在小屋布局少规划、建设少规范、管理少规则的“三少”问题,“以浦东为例,职工聚集的楼宇内小屋云集,而在南部地区,布局未必合理。而在建设方面,此前有的管理标准和星级评定办法仅对面积、必备设施做了规定,缺少了规划、配置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
因此,一份规范小屋建哪里、怎么建、怎么管的规范标准的出台势在必行。
7000余字图文说明
探索妈咪小屋建设标准
新发布的《规范》总计7000余字,规定了小屋的布局选址和建设、管理、服务、安全与应急、信息化、持续改进等10方面的统一标准,尝试解决小屋建哪里、怎么建、怎么管的问题。
“这是一份规范,也是一份小屋建设的说明书。”戴红告诉记者,在过去区总开展的妈咪小屋交流、评比等活动中,在小屋建设方面有经验的“老面孔”交流较多,这类交流往往基于已建成的经验,对于有新建小屋想法的企业来说存在门槛,因此,《规范》采用了大量图片,涵盖星级小屋布局示例图、小屋标识等内容,这些归纳于基层案例的标准,为基层建设小屋提供一套易学易懂的指南。
“我们也在尝试探索建立妈咪小屋的建设标准,改变以往的鼓励性表述,而是提供一份具体、切实的标准。”记者看到,在《规范》的布局板块中,对机关企事业类小屋、园区楼宇类小屋、公共空间类小屋、独立或共享型小屋的建设标准进行了明确。如园区楼宇类小屋,要求入驻企、事业单位超过50家或女职工人数大于1000人的园区或楼宇工会,应当建立园区楼宇类小屋。
每年,浦东新区总工会会根据小屋建设情况和新区内女职工的情况,发布小屋建设布局指引。今年,新区总工会将以宣传贯彻为重点,在提质增能20家、新建30家的基础上,借助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分享基层建屋案例。
联动多部门参与制定
前后收到40余条修改建议
从去年4月立项到今年5月实施的这一年,《规范》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记者了解到,由于《规范》发布后将面向全区所有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因此在编制过程中,区总工会工作者逐字斟酌,在一些标准的制定上更是经过模拟测算。比如园区小屋建设以1000人为依据,新区总工会基于多年的运营数据,制作热力分析图,并进行模拟测算,最终得出这一标准,确保《规范》的落地执行。
《规范》的形成不是闭门造车,期间,新区总工会带队深入企业进行了调研,并将初稿向直属工会、建屋企业等征求意见,收到14条意见。此外,区总工会组织了由市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区卫健委、区市场监管局标准化和计量管理处等部门组成的专家组进行审定,提出31条修改意见。“部门给了非常细致的建议,比如规划局给出的建筑方面的专业意见,对门的宽度和高度都有严格的标准。”未来,新区总工会计划根据不同星级小屋推出不同级别的标准,进一步提升《规范》的适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