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创新成果转化系列报道丨转让成功后,买家说:觅得心仪专利破解痛点,卖家说:创新在流动中体现价值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张锐杰 发布时间:2023-06-25 12:52

摘要: 职工创新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正在被逐步打通。

职工创新成果发明后,申请专利难,界定价值难,转让交易更难。长期以来,职工创新成果转化遭遇种种困难。


一个月前,在松江区工人文化宫召开的上海市职工科技节开幕式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第五届科技成果拍卖会暨上海市职工创新成果转化交易平台首拍会成功举办,来自上海、苏州、宣城等地的50个拍卖项目拍出了23.15亿元,其中不乏职工的创新成果。


通过政府多部门之间的协作,职工创新成果实现了从发明到应用到盈利的闭环,曾经困扰职工创新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正在被打通。


卖家说——

“闲置”的成果实现了价值


“150万元!成交!”在那场拍卖会上,当来自上海万位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后简称“万位数字”)的成果“物联网定位终端及应用于汽车租赁平台的调度管理系统”成交之际,该公司副总经理汤荣贵难掩激动。


“其实,这次拍卖的专利是一次计划外的发明。”汤荣贵告诉记者,作为一家专攻位置服务的科创公司,万位数字长期聚焦于智能终端和大数据平台领域。2年前,一则空姐乘坐网约车遇害的新闻在万位数字的职工中引起共鸣和思考:能否通过公司的技术,实现对网约车司机的监管,提高乘客的安全性呢?“我们之前做的内容也与网约车调度、监控车辆安全等有关,因此我们也在尝试将关注点转移到人的安全上。”


为此,万位数字依托公司内“卫星定位创新工作室”承担了项目的开发重任,汤荣贵身为工作室成员之一,自然参与其中。回忆起研发细节,他坦言,难点并不在技术,而在于如何实现这一功能,“最终,我们确定了通过数据分析司机行为这一方向,比如行驶途中是否有不正常的停车,或有危险驾驶的倾向等,并配合录音、视频等监管,提高乘客的安全性。”这项技术,如今也应用于部分网约车平台。


但是,由于这并非公司主营方向,此专利后续已处于“闲置”状态。得益于这次拍卖,这项专利以150万元成功转让。值得一提的是,专利成交后,参与职工也直接受益,共同获得成交价10%,即15万元的奖励。



万位数字长期坚持“极致创新”,特别重视对职工创新的鼓励,无论是申请专利,还是专利授权,均有一笔奖励给到职工。如果专利产生了重大意义或者成功交易,也会有相应比例的奖励。“对于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以上的,更是会奖励100万元现金。这样的氛围下,职工愿意创新,有了这样的专利交易平台,职工创新的动力将更加充足。”汤荣贵告诉记者。


买家说——

解决痛点,为“售后”点赞


当拍卖落槌成交时,除了汤荣贵,同样激动的心情也蔓延在位于青浦的上海赫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正是这一系统的最终购买方。


据了解,赫呈电子看中这一创新成果,颇有一种“踏破铁鞋”“无心插柳”之感。“我们是一家物流贸易公司,需要一个系统能够对货车发出指令和派单,提高运营效率。”因此,在拍卖会上,他们一眼相中万位数字的这项专利:虽然应用领域略有不同,但原理相通,能解决企业业务的痛点。


“在这个项目研发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这个项目广泛的应用场景,可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具体到这次交易,我们就是将载客的原理应用于载货的场景中。”汤荣贵告诉记者,拍卖完成后,买卖双方进行了一系列的试运行,“由买家提出需求,我们则根据需求改善功能。”目前,公司已根据需求研发了分时租赁功能,“因为货车拉货不都是按趟收费,也有分时收费的场景。”


目前,万位数字正作为这项服务的运营商,为“买家”提供后台维护、功能开发等后续服务,对于这样贴心的“售后服务”,“买家”也满意地给了一个“好评”。


店小二说——

打通职工创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万位数字的“物联网定位终端及应用于汽车租赁平台的调度管理系统”是全场成交的第二个项目,最终成交价150万元,当日,现场成交金额达到23.15亿元。


对于这一次拍卖的“战绩”,松江区总工会副主席余永丰认为,松江区总工会在工人文化宫阵地搭建的上海市职工创新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实现了职工创城成果转化的“全过程”,“也就是打通了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他进一步解释,“以往来说,我们更多聚焦于职工创新成果如何发现、如何诞生,比如开展创新大赛、优秀合理化建议评选等。交易平台的搭建,将聚焦于职工发明创新诞生以后,如何申请专利、如何交易等后端服务。”


让创新要素破壁流动,是各部门在谈起职工科创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把技术价值最大化,并以市场化方式让它流动起来,这是我们的重要目标。”G60科创走廊联席办副主任、松江区科创发展办主任郭淑晴说。余永丰认为,作为G60科创走廊的策源地,松江区搭建职工科创成果转化交易平台的新阵地,也是立足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携手打通“梗阻”的一次尝试。


在全市,各级工会也在搭建平台,为职工创新成果转化“铺路”:汤荣贵在采访中提及,他所在的宝山区总工会通过职工创新成果转化的一站式平台,为企业的发明创造找到“买家”;闵行区总工会多年来通过发明展为职工创新成果转化搭建平台,上海爱登堡电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职工潘阿锁的创新项目连续两年荣获金奖,与上海建工集团、上海城投、临港集团、上海地产集团项目合作成果转化,实现创收5000多万元……职工创新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正在被逐步打通。

责任编辑:陈恒杨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高铁车厢里“粽”情满满,劳模列车...

北外滩街道总工会开展端午节系列活...

清凉一夏!虹桥镇总工会举办职工冰...

首页

顶部